美國政府的“關稅大棒政策”正在全球掀起波瀾,其對歐盟加徵關稅也似乎“迫在眉睫”。連日來,歐洲各界人士和歐洲輿論都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認為美國指望通過加徵關稅來扭轉貿易逆差,但結果恐難如願。
總臺記者 朱曦莉:美國總統特朗普曾多次威脅要對從歐盟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加徵關稅。近日,特朗普再次表示,“肯定”會對來自歐盟的商品加徵關稅,並計劃“很快”採取相關行動。特朗普還抱怨歐盟在貿易上導致美國遭受3000億歐元的赤字,並稱其為“暴行”。此番言論給歐盟及其成員國造成巨大壓力,也引起了歐洲各界的強烈反響。
歐洲輿論認為,特朗普的貿易理念深受“重商主義”影響,主張只有出口大於進口,國家才會富裕。特朗普及其團隊只看到了美國貿易逆差消極的一面,並將其解讀為貿易夥伴對美國的所謂利用,他們忽視了貿易逆差也可能是美元過強和美國政府債務過高等因素導致的。
日前,歐盟官員出席歐盟貿易部長非正式會議時就紛紛表示,高關稅將導致美國消費者面臨更高的商品價格,進而推高通脹,並導致經濟增長放緩。
盧森堡副首相兼外交 外貿大臣 貝泰爾:很清楚,美國優先並不意味著美國孤立自己,因為美國也需要合作夥伴。歸根結底,如果打貿易戰,美國納稅人就會面臨通貨膨脹。我認為這不是特朗普的目標。
法國負責對外貿易和海外法國公民事務的部長代表 洛朗·聖馬丁:貿易戰對任何人都沒有積極影響,絕對沒有任何人受益。首當其衝就是美國,這將對美國自己的經濟和通貨膨脹産生負面影響,貿易戰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
總臺記者 朱曦莉:實際上,在美國歷史上曾有過類似的先例。1971年,為了應對越南戰爭等問題所帶來的貿易赤字,尼克松政府徵收了進口關稅,但這一舉措最終導致滯脹問題持續多年,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美聯儲通過採取緊縮貨幣政策才得以緩解。
歐洲輿論還指出,除了試圖減少貿易逆差,特朗普團隊還將關稅政策視為美國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寄希望用關稅來替代國內所得稅,特朗普甚至在其競選期間對選民表示,稅收“不會成為選民的負擔,而會成為其他國家的成本”。
然而,英國廣播公司等多家媒體援引權威機構的數據分析報道,長期以來,關稅每年佔美國稅收總額的比例僅為約2%,關稅收入遠不足以支撐美國當前龐大的政府開支,用關稅取代國內所得稅不合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