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菲律賓高層再次聲稱計劃採購美軍部署在菲的“堤豐”中程導彈系統,並且把南海問題同“堤豐”中導問題掛鉤。不僅如此,加拿大駐菲大使哈特曼透露,關於允許雙方在對方領土上部署軍隊的《訪問部隊地位協定》已進入談判最後階段,有望年內簽署。一再借用外力攪渾南海,菲律賓會獲得它想要的“安全”嗎?
觀察人士注意到,自馬科斯政府上臺以來,菲律賓的防務與安全戰略出現了明顯變化。最突出的是:提出“綜合群島防禦概念”,將防務重心從以陸地為主轉向側重海洋,把在南海主張的專屬經濟區、周邊及群島水道的安全視為優先利益,並史無前例地把台灣海峽及臺海形勢列入主要關注範圍。
基於新的防務概念,馬科斯政府制定了新國家安全戰略,其中“依附大國”是這一戰略的主線。這裡的“大國”不僅僅指美歐,還包括美國在所謂“印太地區”的主要盟友日本和澳大利亞。菲方試圖借助外援加速提升自身國防現代化水準,還渴望西方盟友和夥伴提供直接協防。這實際上是把菲國家安全利益幾乎全部託付給了西方盟友和夥伴。
為落實這一戰略,菲律賓向美國擴大開放軍事基地群、允許美國在本土部署中程導彈系統,與美國簽署《軍事情報保護協定》和《防務合作指針》。同時,菲與日本簽署《互惠準入協定》,與加拿大、法國商簽類似的協定,以吸引域外大國在菲建立軍事存在。另外,菲還積極融入美日菲、美日菲澳等小多邊機制,推動構建以美國為依託的雙多邊安全合作網絡。
在菲政府看來,“依附大國”戰略可以帶來安全感。但這只是菲政府以及菲國內部分“右翼”勢力一廂情願的想像。正如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對菲律賓信誓旦旦的安保承諾,不過是戰略威懾與外交考量。事實上,美國戰略界對美可能因捲入南海問題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不無擔憂,現實主義者更是極力強調小心“避戰”的迫切性。而其他一些西方國家沒有類似美國那樣的對菲同盟義務,無意與中國走向衝突,更遑論“為菲律賓一戰”了。
説到底,菲律賓政府的“依附”戰略或許能給決策者帶來內心的“慰藉”,但並不能給菲律賓帶來安全,反而會釀成相反的後果。這其中,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衝擊了東盟主導的地區安全機構。
長期以來,東盟奉行“大國平衡”戰略以及基於多邊主義的安全架構,這為東南亞國家避免重復冷戰的命運、共同抵禦安全挑戰提供了基礎。然而,馬科斯政府“一邊倒”支持美國在東南亞擴大軍事霸權,特別是允許美國將中程導彈系統部署到第一島鏈,偏離了東盟的安全戰略軌道,減弱了東盟作為大國競爭“調節器”“緩衝帶”的效應。菲方不妨想想:如果它的所作所為摧毀東盟主導的地區安全機構,它自己又如何從中抽身?
另一方面,菲律賓試圖借助域外國家的支持在南海攫取不當利益,一再挑釁滋事,甚至將南海問題作為美方部署中導系統的藉口,實際是將南海推向“火藥桶”。長期以來,南海之所以保持和平穩定,在於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作出努力。其中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堅持由直接當事國通過對話協商妥善管控分歧,堅持由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維護海上和平。而美方“堤豐”中導系統是戰略進攻性武器,射程覆蓋大多數東南亞國家。菲方配合美方引入“堤豐”,實際把地緣對抗和軍備競賽風險引入域內,是典型的害人害己。
可見,菲新安全戰略反映出菲政府對形勢的嚴重誤判。對內,菲政府妄圖通過炒作“中國威脅”,來騙取選民支持;對外,甘當域外大國遏華支點,以求獲得援助和所謂安全。殊不知,菲自身才是被利用的對象。寄希望於西方的“施捨”、將自身國防拱手讓人,菲方給自己帶來的不是安全,而是禍患。
(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