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是俄烏衝突爆發三週年的日子。這場衝突劇烈衝擊地區安全、經濟、社會等諸多領域,更深刻影響了整個世界。
當前,戰場態勢進入關鍵節點,戰場之外各方的相互博弈也在激化。期待已久的和平能否儘快到來?
戰場態勢進入關鍵節點
俄烏衝突延宕三年,從戰場態勢看,在雙方以軍力、經濟實力等為基礎對抗的同時,借助現代技術、傳播手段等因素,俄烏衝突又呈現出了新特點。
一場陣地戰、消耗戰
按照俄羅斯國防部本月22日公佈的數據,自2022年2月開始特別軍事行動以來,俄軍共摧毀烏克蘭方面固定翼飛機656架,直升機283架,坦克和裝甲車21698輛,各類火炮和迫擊炮約2.2萬門。而按照俄羅斯《生意人報》的統計,在雙方衝突升級前,烏克蘭方面擁有的重型裝備只有將近8800件。
據總臺記者觀察,戰術形式也發生了變化。戰場上開始大量使用無人機。按照兩國國防部的統計,俄方擊落超過4.4萬架無人機,烏方擊落超過2.6萬架無人機。此外,俄羅斯研製的“榛樹”高超音速導彈首次用於實戰。
戰局進入最關鍵節點
從現階段俄烏衝突的整體態勢看,俄方的優勢更加明顯。俄羅斯武裝力量總參謀部第一副總參謀長魯茨科伊日前表示,目前,佔頓涅茨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等三地75%的地區已被俄軍控制,盧甘斯克僅剩不到1%的地區被烏方控制。俄軍還收復了大約64%被烏軍攻佔的庫爾斯克州領土。
俄羅斯各界一致表示,雖然相關國家已經開始調解烏克蘭衝突,但戰場上的實際情況仍是決定衝突結局和談判走向的最重要因素。俄方專家認為,戰局已經進入最關鍵節點。在此情況下,時間因素非常重要。對俄烏雙方來講,在開啟談判之前,鞏固戰場優勢或者保住現有戰果具有重要意義。這同時意味著,留給雙方的時間是有限的。
多方博弈持續
在戰場之外,各方的相互博弈也在激化。近來,美俄高層展開對話會晤,雙方就結束衝突等達成共識,但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與烏方和歐洲盟友在烏克蘭問題上矛盾加深。
俄美“相談甚歡”
四個半小時達成四點共識
俄羅斯和美國代表團2月18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會談,會談持續了約四個半小時。18日的這次會談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之後,雙方首次舉行高級別會談,也是2022年2月俄軍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美國隨後對俄實行“外交孤立”政策以來,雙方最高級別外交官的首次面對面會談。
持續3年的隔閡對立後,雙方再次面對面坐下來,能夠談出什麼結果?然而,會場“相談甚歡”的氛圍,超出了多數人的預料。
會後,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稱,美俄就解決兩國間“棘手問題”和結束俄烏衝突等達成四點共識。此外,雙方同意為未來在共同地緣政治利益問題及經濟和投資機會方面的合作奠定基礎;與會團隊還承諾將保持接觸,確保以及時和富有成效的方式推進談判進程。
這的確是讓全世界有點“緩不過神來”的180度巨變。
烏克蘭沒上桌
“不應在我們背後進行”
△澤連斯基(資料圖)
針對當天俄羅斯和美國代表團在沙特舉行會談,澤連斯基在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會晤後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説,烏克蘭沒有參與,烏克蘭絕不會屈服於俄羅斯的“最後通牒”,土耳其和歐洲應該參與結束俄烏衝突的討論,“談判不應該在我們背後進行”。
歐洲也沒上桌 美歐裂痕再次凸顯
美俄頻繁互動,預示著美國在對俄烏衝突立場和對俄政策上的重大轉變。歐洲多國領導人密集表態,重申對烏克蘭的支持,強調任何結束俄烏衝突的談判都需要有烏克蘭和歐洲的參與,敦促美國不要把歐洲和烏克蘭排除在談判桌外。形勢的快速演變迫使歐洲開始反思,必須加快戰略自主的步伐。
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高級研究員安德烈婭·肯德爾-泰勒認為,特朗普當前最大訴求是儘快結束俄烏衝突,他並不在乎衝突結束的方式是否會損害烏克蘭的利益,也不在乎這是否會為未來再次出現衝突埋下隱患。另外,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埃文·費根鮑姆認為,特朗普態度的急轉,帶來西方國家的分裂。
事實上,隨著2月18日,美俄雙方在沙特利雅得的會談,以及特朗普政府這幾天接連在俄烏衝突上的不同表態,這種外交政策上的180度轉變,已經導致美國與相隔大西洋的歐洲盟友之間出現了幾十年來最大的裂痕。而在俄烏衝突迎來三週年之際,是否會在美國及歐洲盟友等相關國家參與之下,能夠儘快促成俄烏雙方的和平談判,也還需要繼續觀察。
分析人士認為,鋻於美、俄、歐、烏利益訴求分歧明顯,各方博弈仍將持續。
衝突影響深遠
在俄烏直接的武裝衝突進行同時,無形的炮火還蔓延到媒體、公共外交、經貿等領域。烏克蘭危機升級三年,俄烏兩國都付出沉重代價。西方國家凍結了俄羅斯大約3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産,歐盟對俄羅斯實施了16輪制裁。在衝突期間,更是發生了對“北溪”天然氣管道等能源基礎設施的破壞活動。
歐洲國家則受到了嚴重的外溢效應影響。前所未有的對俄制裁導致歐洲能源短缺和多種大宗商品供應鏈不暢,通脹高企,嚴重影響各國民生。三年來,在衝突延宕的背景下,一些歐洲國家民眾失去對傳統主流政黨的信任,極右翼思潮在歐洲逐漸蔓延。德國《商報》認為,歐洲在這場衝突中遭遇了“戰略上的失敗”,影響力被削弱。
烏克蘭危機的升級還影響全球多國的糧食安全。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重要糧食出口國,俄羅斯還是重要化肥出口國。危機升級以來,供應鏈受阻,國際糧價高漲,部分國家糧食危機加劇,非洲、中東、南亞和拉美一些國家進口糧食的負擔明顯加重,糧食安全進一步受到威脅。
美對烏軍援“拱火自肥”
而三年來,憑藉能源貿易與軍火援助,美國實際上成為俄烏衝突的最大受益方。美歐對俄實施全方位制裁後,原本依賴俄羅斯油氣的歐洲國家能源供應受阻,而美國則利用“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等事件,不斷削弱俄歐之間的能源合作,迫使歐洲高價購買美國天然氣。美國目前已成為歐盟最大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國。
過去三年,美國向烏克蘭提供大量軍事援助。絕大部分對烏軍援並未直接流向烏克蘭,而是留在美國國內補貼了至少31個州和71個城市的軍工企業。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去年的一項研究説,美國對烏克蘭的鉅額軍援助力美國國防製造業的振興。烏克蘭獲得的大部分軍援都是美國的老舊裝備,美國軍工企業將製造的新武器用於補充美軍庫存,並出售給北約盟國從中獲利。
和平有望了?
“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俄智庫外交和國防政策委員會主席費奧多爾·盧基揚諾夫認為,俄美兩國在後續談判中一定會堅持自身利益,未必能迅速達成共識。俄高等經濟大學歐洲和國際綜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德米特裏·蘇斯洛夫表示,美國政府近來希望迅速推動對俄關係正常化,一定程度上説明美方只尋求實現衝突短期停火,而非如俄羅斯所願徹底解決衝突的根源性問題。
烏克蘭政策分析專家弗拉基米爾·沃利亞認為,實現停火與和平的前提是烏克蘭獲得可靠的安全保障,但目前美國提出的計劃中並沒有包含安全保障條款。此外,俄軍目前佔據戰場優勢,現在討論停火為時尚早,俄方也不太可能立即就停火協議和安全保障問題與美西方達成一致。
愛沙尼亞安全問題專家賴訥·薩克斯同樣對和平前景持謹慎態度。在他看來,單憑美俄之間的協議並不能完全決定烏克蘭問題的走向。美方策略缺乏清晰規劃,特朗普政府在處理相關問題時非常注重維護自身利益,這將使未來局勢充滿不確定性。“目前還沒有真正的和平進程或明確的計劃,這一切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