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劉朱鹮 任麗君):上春晚、做咖啡、當交警……隨著人形機器人越發頻繁地進入大眾視野、參與日常生活,人形機器人的應用潛力與未來發展成為熱議話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趙曉光對此有著具體的構想:“未來,我們希望人形機器人在服務場景當中、在工業場景當中都能得到應用。”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趙曉光接受記者專訪(攝影 任麗君)
從科幻小説到應用落地
二百多年前,世界文學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説《弗蘭肯斯坦》中就出現了對製造“人體”的想像。趙曉光表示:“人形機器人其實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因為我們覺得人形機器人更像人,我們對科幻作品中的人形機器人也有著更多的期待。”當前,人形機器人已經在不少領域投入使用,但不同於科幻作品中的天馬行空,趙曉光認為,距離人形機器人大規模投入服務場景應用還有一段路要走,人形機器人的智慧水準和操作能力距離大規模投入使用的標準還很遠,仍需繼續提升。
從服務場景到智慧製造
從業多年,趙曉光帶領團隊研製出多款智慧機器人,在不同場景中試點應用,如在養老院和醫院試點應用“助老助殘服務機器人”、“ICU輔助監控機器人”和“中醫穴位識別機器人”等。除了服務場景,趙曉光還看好機器人在工業生産線與智慧製造領域的應用。她以當代汽車生産線為例——機器人僅僅幾分鐘就能在組裝線上完成一台車的拼裝製造,這樣的高效率是人工難以達成的。通過工業機器人和智慧機器人的使用,生産線效率能夠獲得進一步提高,並實現個性化製造,提升生産靈活性,也能夠帶來更好的市場服務。對於未來機器人的應用發展,她充滿期待:“相信我們國家在‘人工智能+’行動的牽引下,無論是製造業領域,還是服務領域,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具身智慧設備都大有可為。”
從科研院所到千行百業
今年,“人工智能+”行動第二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科研人員,趙曉光認為,這體現了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也極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員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應用方面的工作。在她看來,我國具備發展人工智能的顯著優勢,包括雄厚的人才積累、持續的技術進步、廣泛的應用場景和豐富的市場需求等。她期待,未來在國家政策牽引下、在科技界同心協力下,人工智能必將賦能更多領域研究、賦能千行百業。同時,身為全國政協委員,趙曉光表示,希望從自己熟悉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出發,通過深入研究,為增進民生福祉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