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者、劍橋大學原高級研究員 馬丁·雅克
·中國經濟將繼續為世界經濟作出重要貢獻;
·Deepseek是中國高科技領域“普惠”發展理念的代表;
·中歐建交50週年,改善對華關係的呼聲在歐洲日益增長;
·經濟格局轉變,中國有足夠自信應對美國關稅威脅;
·特朗普政府對歐洲看法更加消極,擴張主義政策值得關注;
·歐洲對美國變化缺乏準備,被迫全面重新審視跨大西洋關係。
2025年3月11日,北京,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 圖源:視覺中國
2025年,中國政府給今年發展設定的主要預期目標包括,國內生産總值增長5%左右。這是中國連續三年將經濟增長目標定為5%左右,2023年和2024年,中國都順利完成預期增長目標。
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克接受總臺環球資訊廣播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經濟將繼續為世界經濟做出重要貢獻。
馬丁·雅克:中國經濟將繼續為世界經濟作出重要貢獻
我認為中國經濟將繼續為全球作出貢獻。多年來,中國一直在世界經濟當中扮演重要角色。事實上,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大概已有20年。
我認為中國會繼續發展,中國可以做到這一點,並且從某種意義上説,這將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人有益,因為中國的發展意味著發展中國家的進步。
圖源:外交部官網
近年來,中國不斷在高科技領域實現突破,具體包括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以及人工智能領域。同時,中國主張在這些領域實現“普惠發展”。
馬丁·雅克:DeepSeek是中國高科技領域“普惠”發展理念的代表
人工智能能夠對世界發展産生非常積極的影響,雖然它的效果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如何實現,但原則上,它可以帶來巨大的利益。我認為,某種意義上,DeepSeek很好地展示了這一點,也體現了中國的獨特性,無論是在發展方式上,還是在貢獻方面。相比之下,美國的大型科技公司一直奉行的是一種本質上以專利技術為核心的方法,這在大多數情況下,科技巨頭壟斷技術。而DeepSeek則完全不同。DeepSeek採取的是開源方式,它允許技術被更廣泛地複製和使用,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在美國,科技巨頭服務於大型企業,而在中國,人工智能服務於人民,而不僅僅是為富有的大型企業服務。
這種理念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説意義重大,因為發展中國家無法負擔昂貴的專利技術,但它們可以負擔得起更易獲取、更開放的技術形式。因此,我認為這不僅是一個重大的技術進步,同時也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宣言,表明瞭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發展的立場。
2025全國兩會: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外交主題記者會 圖源:視覺中國
今年是中歐建交50週年。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外交主題記者會上就中歐關係回答提問時説,中歐半個世紀的交往,最寶貴的經驗是相互尊重,最強大的動力是互利共贏,最一致的共識是多邊主義,最準確的定位是夥伴關係。一個健康穩定的中歐關係,不僅將成就彼此,還將照亮世界。
馬丁·雅克:改善對中國關係的呼聲在歐洲國家內部日益增長
中國和歐洲之間的關係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如果和20年前進行比較,當前中國與歐洲的貿易關係和更廣泛領域的聯繫提升巨大。但在特朗普2016年第一次當選後,歐洲對華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美國對華政策的影響,歐洲大部分國家最終加入了對中國實施貿易和投資限制的行列。
不過,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例如英國政府表示,中國對我們的經濟未來非常重要,我們希望與中國保持積極的經濟關係,並將此作為優先事項。現在,這在歐洲對華關係問題上是一種新的觀點。
我認為這種聲音可能會變得更加普遍。現在,歐盟正面臨美國的關稅威脅,同時與美國就美國外交政策和北約的未來等問題上等矛盾公開化。歐洲更願意在這種情況下與中國保持更好的關係。如果歐洲能與中國建立一個更加令人滿意和冷靜的關係,那將是一件好事。
關於中美關係,在特朗普開啟第二個總統任期以來,在多個維度上都發起了針對中國的“攻勢”,其中包括再次對中國産品加徵關稅。中國政府也已就美方單邊做法作出回應。
圖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
馬丁·雅克:經濟格局轉變,中國有足夠自信應對美國關稅威脅
特朗普繼續對中國發起關稅戰,並且美國是在沒有和中國進行溝通的背景下野蠻發起的。但是要知道,當前的中美經貿關係和2016年或者2017年的情況已經不一樣了。
中國不再像當年那樣依賴美國市場。相對而言,美國經濟的影響力也比以前要小。
所以我認為,儘管中國希望美國和中國保持良好、和諧的關係,但如果這一點不能做到,中國也有信心應對特朗普政府發起的任何經濟挑戰。
我們已經看到,在美國每一輪關稅政策宣佈後,中國都會以對等的方式作出回應,或是以自己的方式回應。
圖源:英國衛報報道截圖
歐美關係方面,今年2月的慕尼黑安全會議,美國副總統萬斯的演講“震驚歐洲”。慕安會年度報告在談到美國的時候更是評論説“特朗普贏得第二個總統任期‘埋葬’了美國後冷戰時期的外交政策共識”。
馬丁·雅克:特朗普政府對歐洲看法更加消極,擴張主義政策值得關注
我認為在美國確實發生了非常重大的變化。我認為不能簡單地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來推斷他的第二任期。這一次,美國的變化更加激進,其影響也更為深遠。
我認為其中的原因在於美國民意的變化。美國不再像以前那樣看待歐洲,它不再認為與歐洲的關係像過去那樣重要。我認為,這或許將標誌著北約的終結。美國也顯然更加右傾,對歐洲的看法也變得更為消極,很難再認同歐洲。這也是萬斯發出攻擊性言論的原因。所以,這是一次非常大的轉變。
當然,特朗普的外交政策還有其他新方面,比如在巴拿馬運河、格陵蘭島、以及加拿大等問題上,這展現了特朗普外交政策的擴張主義傾向,這是一個新的發展。我認為我們需要關注它的走向,因為這一切還很難預料。
另外,我認為,儘管特朗普政府在這段時間裏以一種擴張主義且更大膽的方式推行外交政策,但一個基本事實是,美國自1945年以來的全球霸主地位正變得越來越薄弱,越來越不穩定。
所以我認為,特朗普一方面代表美國在二戰後從世界第一的角色中撤出,另一方面,事情也可能沒有那麼簡單。例如“讓美國再次偉大”這句話背後的真實策略,現在正在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被討論。
圖源:海峽時報報道截圖
慕安會上美國領導人的言論並不“只是表態”,早在開啟第二任期之前,特朗普就反復公開施壓歐洲“提升軍費”。而在就職後不久,特朗普就宣佈將對歐盟“加徵關稅”。似乎一夜之間,歐洲“戰略自主”從美好的願景,變成了必須立即作答的考卷。
馬丁·雅克:歐洲對美國變化缺乏準備 被迫全面重新審視跨大西洋關係
我認為,歐洲對此並沒有做好準備。
事實上,特朗普在第一個任期內對歐洲就已經展現出不那麼友好的姿態。然後,在過去的四年當中,特朗普的態度也很明確,例如他對援助烏克蘭的消極立場。而且,有越來越明顯的跡象顯示,特朗普再次贏得總統選舉後,將不僅僅是第一次任期政策的延續,而是會有更大的事情發生。那麼,歐洲領導人對此採取了什麼應對措施呢?我認為,他們當時對這件事完全沒有準備。
還有另一個原因導致歐洲沒有為此做好準備,那就是主導美歐關係發生變化的並不是歐洲,而是美國。歐洲仍然在按照舊有的思維方式行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歐洲從來沒有對歐美關係進行過認真的重新審視。而現在,它被迫這麼做,但不是以歐洲的方式,而是以美國的方式,因為歐洲沒有進行過相應的思考。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歐洲對美國在烏克蘭等問題上政策變化的應對,是一種恐慌狀態,雖然四處奔走,但完全不清楚局勢會如何發展,應該如何應對,如何處理烏克蘭問題等等。
歐洲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繼續下去,現在,二戰後的“行事規則”已經被美國撕毀。那麼,歐洲接下來會做什麼呢?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是歐洲態度發生重要轉變的開始。它們將被迫進行一場重大的重新評估。至於這種轉變會有多積極,會在多大程度上激發歐洲活力,仍有待觀察。
記者| 汪一鳴 陳濛
簽審| 鄒浩宇
監製| 關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