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短暫的平靜之後,上周,中東硝煙再起,局勢再度緊張。一邊是美國持續空襲也門胡塞武裝;而另一邊則是以色列重燃戰火,使加沙再度淪為“人間煉獄”。
有分析認為,也門和加沙的戰事看似獨立,實則緊密相連。那麼,美以為何會為“不約而同”地向對手“下重手”?中東是否會再次陷入“暴力死循環”?
01
持續互相報復
胡塞武裝與美國交戰
當地時間3月20日,也門胡塞武裝高級領導人賈馬爾·阿米爾在接受美國公共廣播公司採訪時直言,胡塞正在和美國交戰。
21日,據匿名美國官員透露,美國防長赫格塞思簽署命令,不僅要求“杜魯門”號航母至少在紅海再停留一個月,還下令目前在太平洋活動的“卡爾·文森”號航母也駛向中東。局勢正在一步步升級。
當地時間3月15日晚,美軍對也門胡塞武裝發起代號為“沙漠鐵錘”的大規模空襲,也門首都薩那及多個其他重要地區相繼遭到了空襲。
據也門胡塞武裝衛生部門通報,當晚的空襲造成至少31人死亡,101人受傷,其中大多數都是婦女和兒童。
美總統親自指揮
行動或蓄謀已久
在如今戰亂不斷的中東,戰火與空襲似乎並不是什麼大新聞。然而這次由美國總統和五角大樓親自指揮的軍事行動仍顯得不同尋常。
美國聯合參謀部作戰部主任 亞歷克斯·格林克維奇:在總統的指示下,美國中央司令部開始對胡塞武裝進行精確打擊,以恢復航行自由和美國威懾力。
當天,美軍從空中和海上對也門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重點打擊胡塞武裝的雷達、防空系統、導彈設施和無人機系統。美軍稱,該行動的目的是“打通紅海航道”。
當天,白宮官方賬號在社交媒體X上發佈了兩張特朗普的“觀戰”照片,照片中,特朗普穿著高爾夫球衫,戴一頂寫有“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紅色帽子。還配了這樣一句話:此次行動意在“保衛美國航運資産並遏制恐怖威脅”。
有媒體指出,特朗普明顯是在打完一輪高爾夫球後,才觀看的美軍行動。對他來説,這只是一個輕鬆的週六下午。在外界看來,這似乎也從側面印證了,美國發動這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其實是預謀已久的。
2023年加沙衝突爆發後,胡塞武裝陸續針對紅海軍艦的軍用和民用船隻發起過上百次襲擊。這早被力挺以色列並高度關注關稅貿易問題的特朗普視為“眼中釘”。
不過,今年1月15日以色列和哈馬斯達成加沙停火協議後,紅海事態相對平靜。由於胡塞武裝不再對商船發動襲擊,特朗普上臺後一直找不到動手的合適機會。
3月1日,加沙地帶停火協議第一階段結束,而第二階段停火協議卻遲遲無法達成。以色列以“哈馬斯拒絕美國提出的臨時停火方案”為由,通過阻止人道主義援助物資進入加沙持續向哈馬斯施壓,導致加沙民眾生存日益艱難。這引發了一貫支持巴勒斯坦的胡塞武裝的強烈反應。
而此時的以色列,面臨的戰略處境已經與去年大不相同。特朗普政府上臺後,“一邊倒”地站到以色列一邊,為其提供無原則、無底線的支持,不僅讓內塔尼亞胡受邀成為特朗普就職以來首位訪美的外國領導人,還解除對以軍售限制,並提供新一輪援助。
3月11日,胡塞武裝宣佈,立即恢復禁止所有以色列船隻在紅海、阿拉伯海、曼德海峽和亞丁灣等指定區域內通行的禁令。而這恰好也給美國選擇“先發制人”對胡塞武裝動手提供了一個理由。
3月15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他命令美軍用“壓倒性致命武力”打擊胡塞武裝。3月16日,美國防部長赫格塞思撂下狠話稱,美軍不會停止打擊,直到胡塞武裝不再襲擊紅海航運。
而另一邊,胡塞武裝也強硬回擊稱,如果美國繼續開展軍事行動,將升級報復手段。
眼看局勢步步升級,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籲美國和也門胡塞武裝“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停止一切軍事行動。”然而,相互報復的“死循環”並未停止,甚至持續升級。
02
停火協議破裂
加沙地帶戰火重燃
3月18日淩晨,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國防部長卡茨下令發起“力量與劍”行動,對加沙地帶北部加沙城、中部代爾拜拉赫、努賽賴特難民營,以及南部汗尤尼斯、拉法等多地展開猛烈空襲。
19日,以軍稱已在加沙地帶發起“有針對性的地面行動”。這是自加沙停火協議破裂以來,以色列發動的首次地面攻勢。
3月18日,加沙地帶衛生部門發表聲明稱,以軍空襲已至少造成412人死亡,另有500多人受傷。
在《華盛頓郵報》看來,恢復戰鬥的決定是因為內塔尼亞胡受到了國內越來越大的壓力。
一方面,大多數以色列人更關心剩餘人質的命運,而非內塔尼亞胡所要求的“徹底擊敗”哈馬斯;然而另一方面,以色列國會如不能在3月底前通過2025年預算,將自動解散並提前大選。而極右翼勢力對停火協議心懷不滿,要求重返加沙戰場。以財長斯莫特裏赫威脅稱,如果不“重啟戰鬥”,他將帶領其領導的政黨退出聯合政府。
與此同時,特朗普全力支持內塔尼亞胡封鎖加沙,為重啟軍事行動“大開綠燈”。事實上,美軍率先攻擊胡塞武裝,也為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提供了掩護。
加沙與也門兩個衝突點的同時升級,也形成了惡性互動。18日晚,胡塞武裝宣佈,由於以軍對加沙的大規模空襲,該組織將恢復“最高級別的升級行動”盡其所能打擊以色列。
以色列政府發言人戴維·門瑟:以國防軍和我們的美國盟友已經進行了反擊,並且還會繼續有力、果斷地反擊。要是他們(胡塞)還不收手,那就等著被狠狠地、徹底地擊敗。
“打擊—報復—再打擊”,現在看來,無論是以軍對哈馬斯還是美軍對胡塞武裝,都形成了這樣的惡性循環。有人説,“沙漠鐵錘”行動表面上是針對胡塞武裝,實則是美國新中東戰略的一環。
03
美國給伊朗下“最後通牒”
長期以來,特朗普一直自詡為“和平總統”。短短幾個月後,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重返白宮的特朗普,用一場對胡塞武裝的軍事行動,打碎了這種“和平”幻象?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對胡塞武裝的強硬打擊態度,實際上是針對伊朗的“代理人戰爭”。
3月7日,特朗普在訪談節目中曾透露,他給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寫了一封信。
據媒體報道,這封信是3月12日通過阿聯酋轉交給伊朗方面的。
然而12日當天,哈梅內伊表示並沒有收到信。哈梅內伊還稱,特朗普在上個任期撕毀了談判多年後才簽署的伊核協議。既然美國不守約,就沒有談判的必要,與特朗普政府談判並不會導致制裁取消,只會加劇制裁。
3天后的3月15日,美國就發動了對胡塞武裝的空襲,這無疑被外界視為是對伊朗施壓。
3月17日,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巴加埃首次確認伊方曾收到過特朗普的一封信。
美國Axios新聞網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特朗普在寫給哈梅內伊的信中提出“最後通牒”,要求伊朗在兩個月內達成新的核協議。
20日,伊朗外長阿拉格齊表示,特朗普發給伊朗的信件實際上“更像是一種威脅”,但也聲稱雙方談判存在機會,伊方將很快對信件作出回應。
實際上,在中東局勢異常複雜的情況下,任何一個新的動作都可能産生意想不到的後果。《德黑蘭時報》分析稱,特朗普的政策或許會把整個中東推入戰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