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春耕春播的好時節,今年春耕期間,推進大面積單産提升行動,是各地促進糧食生産的關鍵舉措。在山東威海,面對耕地地力條件差、絕大多數都是中低産田的先天不足,當地是如何讓這些地塊的單産水準加快追趕高産田的?
丘陵薄地整合成大田 提高地力增加單産
車行在威海鄉間,一排排梯田從車窗掠過。這些梯田零散細碎,地力條件差,不適宜耕種。這種丘陵山地佔當地耕地總面積的68.2%。記者來到乳山一處丘陵薄地,看到兩台挖掘機正忙著挖土整地,要把幾塊小田整合成一塊大田。村幹部告訴記者,由於離村遠地力又差,過去這個山頭上有800多畝丘陵地都被撂荒。他們嘗試開展土地整理,把細碎的撂荒地改造成適於機械化作業的大田塊。可不少農民都不樂意。
乳山市段家村村民 段桂伍:群眾擔憂挺大的,擔心這個地交了,以後是不是自己永遠都拿不回來了。
如何讓農民接受地塊的改變?段家村成立合作社,讓老百姓以承包地經營權入股分紅,合作社統一整地耕種。
乳山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段英鵬:我們主要是採取承包權不動,經營權入股分紅的方式來打消老百姓的顧慮,政策出臺以後我們也是反復做群眾的工作。
農民算的是自己的小賬,村支書段志宏算的卻是全村的大賬。他告訴記者,他們用挖掘機把多塊小田整理成大田,一來填平溝壑和道路,耕地面積平均要增加1.5倍;二是挖掘機深挖土地的時候把耕作層增加了一倍多,地力變得更好;三是整治後更便於機械化作業以及良種良法推廣應用。最終結果是,去年整理過的土地,單産翻了好幾倍。
乳山市段家村黨支部書記 段志宏:整地之前咱這個地一畝地也就是兩百多斤産量,整完了以後一畝地能打到七八百斤。
目前,威海已經把試點地區5800多小地塊整合成880多塊大田,新增耕地7000畝。今年將加快提升丘陵山地糧食單産水準。
平原沙地怎麼多打糧
記者在山東威海採訪時發現,當地230多萬畝耕地基本都是中低産田,除了超過三分之二的丘陵山地,餘下的平坦地塊也有很多沙壤土,保水保肥效果差。這種漏水漏肥的平原沙壤土又該如何提高單産?
眼前這片耕地,離海不到300米,是一塊典型的濱海沙地,水肥都很難留住,再加上常年颳風,糧食産量一直上不去。
記者來到這裡時,種糧大戶張斌正忙著給冬小麥鋪設滴灌,搞水肥一體化。
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種糧大戶 張斌:你看我們這個滴灌帶的鋪設方法是根據流量計算出來的。它一個孔每小時滴水0.85升,我們每隔五個壟鋪設一條滴灌帶,我們總共澆水6到7個小時,整片地全部能澆完。
上一季種玉米,張斌就嘗試搞水肥一體化,可村裏人很不看好。但他還是在農業農村部門的支持下,堅持鋪了滴灌帶,結果玉米創了高産紀錄,單産增加70%,達到1380斤。 要想提單産,僅有水肥一體化還不夠,張斌隨後帶記者來到另一處相鄰的兩塊麥地。
雖然精播機效果好,但買一台要13萬,而傳統播種機也就七八千,並且一年只用一回。買這樣貴的播種機能把本兒掙回來嗎?
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種糧大戶 張斌:我用精播機播種,每畝可以節約小麥種子10斤,相當於30塊錢,每畝的産量能增加100斤,相當於120塊錢,這一減一增就是150塊錢。我手裏現在有2000畝地,就相當於30萬塊錢,就是買兩台精播機也是綽綽有餘的。
今年,威海在全市選擇了五處像張斌這裡一樣的平原地塊,累計有1000畝,主攻中低産田的單産提升。利用項目資金40萬元,嘗試新上水肥一體化等小麥增産新技術,疊加良種、良機等增産模式,力爭項目區單産提升20%以上。
政府提供資金技術支持 種糧大戶增産增收
糧食大面積單産提升,離不開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最近三年,威海種糧大戶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長,這背後的推動力是什麼?
澤頭鎮如今是一個糧食生産大鎮,可幾年前,這裡有1800多畝中低産田被撂荒無人耕種。政府以低廉地租鼓勵種糧大戶耕種撂荒地。
威海市文登區種糧大戶 于進海:政府全力支持,投入幾百萬打造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以及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的項目資金、玉米大豆複合種植項目資金等等。
記者來到于進海流轉的地塊,看到眼前這些曾經撂荒的低産田,如今已經被改造成産量更高的高標準農田。有單産提升技術的加持,于進海的地塊産量和收益都相當不錯。
威海市文登區種糧大戶 于進海:小麥畝産1500斤,玉米也能有1500斤。
威海市農業農村服務中心負責人 畢弘陽:我們突出成熟種糧大戶的示範作用,帶動周邊鎮村有意願的農戶,特別是年輕種糧大戶,適度擴大規模經營。
今年三十齣頭的小譚承包了2000多畝地,他找到已經小有名氣的于進海,直接拜師學藝。
按照老于的指點,小譚從徵集承包地開始,到採購農資、種子,購買農機和田間管理,都做得有板有眼,力爭今年拿到高産量、高效益。
記者在威海採訪期間,發現無論是老莊稼把式還是年輕的種糧大戶,大家的種糧積極性都很高,這個春天,大夥兒齊心協力,促進大面積單産提升。
今年,威海市繼續加大對種糧大戶的支持力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行“先建後補”,安排1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示範大戶帶動周邊區域糧油作物大面積增産。
(總臺央視記者 梁麗娟 王凱博 陳博 宋建春 王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