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涂蝦嘍!”雨水剛過,揭陽市榕城區下路村的村民王麗萍推車來到圩市叫賣。吆喝聲引來眾人,圍了個裏三層外三層。“給我來一斤”“我家也要一點”,一小時不到,一桶約30斤的涂蝦就被搶購一空。
涂蝦名中帶“蝦”,卻不是蝦,而是多種水生浮游動物組成的混合物,其狀如泥,其味極“鮮”,也稱土蝦、泥蝦。在當地人的記憶中,涂蝦並不稀罕。當年,家家戶戶都有捕蝦船,涂蝦也是餐桌上的“常客”。可惜,自上世紀90年代起,隨著榕江污染加劇,涂蝦慢慢地在江水中消失、在記憶中消散。
有人説,榕江沒有了涂蝦,是榕江的悲哀。因涂蝦對水質極其敏感,常被人稱為天然的“水質檢測器”,涂蝦“跑”了,榕江的美麗也就不在了。
還有人説,失去了涂蝦,失去的絕不僅僅只是一道美味。兒時的記憶、捕蝦的繁忙、養家的勞作、鄉村的和美,也都再不得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年是廣東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品質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的重要節點,促進經濟生産、人民生活、自然生態相融相生,成為檢驗成效的關鍵重點。今年清明前夕,回鄉祭祖的揭陽老鄉們感受到了些許不同,涂蝦“返場”了,榕江變清了,村子裏的人氣也更旺了。
美美吃上一口涂蝦,看見了鄉愁,望見了山水。
消失的“水中花”
下路村旁,榕江南河靜靜流過,往東在雙溪嘴處與榕江北河交匯後向南入海。鹹淡水交匯帶來涂蝦這一獨特風物,這裡曾被稱為“涂蝦村”。
王麗萍和丈夫王燕雄以捕漁為生,他們清晰記得昔日光景:從江面往下深約一米,有一團團細小、點狀、青綠色的涂蝦群。淩晨兩三點,漁民們開著船來到江中間,把一排排網眼極細的涂蝦網靜置在江水中,利用水流匯集涂蝦。幾個小時後,大量裹著涂蝦的泥沙狀混合物被撈起上船。
正如清代《揭陽縣正續志》記載:“涂蝦如水中花喘喘而至,視之幾與泥沙無別……土人以布網濾取之,煮熟色赤,味鮮美,亦可作醢。”
新鮮的涂蝦狀如淤泥,放進砂鍋與切薄的五花肉、豆腐一起燉煮後變為赤紅色,掀蓋一瞬,香味升騰,令人垂涎。 “我們從小吃到大,新鮮的涂蝦烹飪後用來下粥,味道極好。還可把涂蝦加鹽後腌成調味品,蒸魚時用來提鮮。”涂蝦重現圩市,牽動起村裏老人們的回憶,紛紛分享特色做法。
“只可惜,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想買都買不到了,年輕人可能都不知道涂蝦是何物。”王麗萍説。
在江上謀生的王燕雄感受最直觀:“大概是從上世紀90年代起,榕江兩岸的廠房、樓房越建越密,人口也越來越多,榕江水卻越來越渾濁。水質一變差,涂蝦就‘跑’了。”
榕江是粵東地區的第二大河流,也是揭陽的母親河。那時,人們的環保意識不強,常常直接將生活垃圾和污水廢水丟棄、排放到江中。
“揭陽人口稠密,原先中心城區的污水處理格局為‘單廠處理’和‘長管網運輸’,部分污水管網收集接駁不到位,城市生活污水入河,造成榕江水質污染。”揭陽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魏智勇坦言。
生態的惡化帶來的是對生産、生活的直接破壞。
“小時候我們常到江裏抓魚捕蝦。再後來,還沒走到江邊就能聞到一股臭水溝味道,哪還有魚蝦?”家住榕江邊的王來存印象深刻。
無魚可捕、無蝦可撈,不少漁民只能“洗腳上岸”外出打工。就連專門用於捕撈涂蝦的細網,也幾乎停産。
重現的“盤中肴”
隨著涂蝦返場,一切似乎又回來了。
月色下,榕江波光粼粼,“80後”漁民王錫鵬開船撒網。涂蝦隨漲潮而來,退潮時被留在網中。
“今天收成不錯,撈了上百斤。”第二天一早,王錫鵬把裝滿了涂蝦的漁網從水中拉起,上岸後反復沉澱、過濾,分離出可食用的涂蝦。
每年10月到次年3月前後,是榕江涂蝦的盛産期。他算了一筆賬,“現在市場上,新鮮的涂蝦一斤賣二三十元,這幾個月就能賺幾萬塊錢。”
涂蝦被端上餐桌,漁民也有了活計,這一切源於生態的改變。近年來,廣東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22年底,廣東開始實施“百千萬工程”,推動全省縣鎮村高品質發展,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統籌生産、生活、生態三大佈局。
提升城鎮污水設施管網覆蓋率、推動黑臭水體治理向全縣域拓展、開展江河水污染整治系列攻堅行動……在榕江水質達標攻堅行動中,省市共投資8.7億元新建榕城區中部、北部兩個水質凈化廠,改進完善污水管網布設,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污水入江的問題。2024年,榕江水質達到Ⅲ類優良,4個考核斷面實現十年來首次全面達標。
漫步在榕江北河沿岸,新建的北部水質凈化廠上蓋就是市民公園,咖啡館、書吧、茶室等休閒娛樂設施一應俱全,與附近的揭陽樓廣場一道構成了城市新景觀。
生態“顏值”提升,産業“裏子”也在煥新。
“現在村裏不僅重振漁業,還大力發展微電機組裝和相關電商産業,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萬元。”下路村黨支部書記王少鵬説,這兩年,涂蝦變成了村裏的“致富蝦”,吸引一大批年輕人返鄉。“旺季捕魚抓蝦,淡季去附近電機工廠打工,我們村的漁民一年可以賺10萬—20萬元,家門口就能靈活就業,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因地制宜發展富民興村産業是“百千萬工程”的應有之義。
從下路村往北約5公里,就是工業強村塘埔村。曾經粗放式、高污染的發展模式,讓這裡欠下了生態賬。近年來,塘埔村加快綠色轉型,使用先進環保工藝,發展吹風機等特色産業,産品遠銷海外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蹚出一條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之路。村裏還挖掘古村落人文底蘊,打造官渡公園、濕地公園和儒家文化公園三座主題公園,村容村貌顯著提升。夜幕降臨,主題公園燈光亮起,與榕江水面相映成趣,帶旺了江邊的露營經濟、夜市經濟。
産業旺了,生活好了,人們的觀念和習慣也悄然改變。常來江邊散步的黃大叔感慨道,這幾年,隨著村容村貌人人有責的觀念深入人心,大家逐漸改掉了向榕江亂扔垃圾的壞習慣。“榕江變清了,現在下江游泳的人又多了。”
別樣的“鄉村紅”
潮汕有句諺語:“過番三斤刀,唔如厝邊一塊粿。”意思是,下南洋闖蕩賺得三斤金條,也比不上家鄉一塊紅桃粿。紅桃粿也好,涂蝦也罷,承載的都是無盡的鄉愁記憶。如今,這份鄉愁也逐漸成為昔日鄉村致富路上的亮麗招牌。
晚飯時間,距離下路村3公里的老渡頭農莊迎來了幾批外地遊客,點名要嘗嘗涂蝦。灶臺上生火、熱油,不一會兒,涂蝦煎蛋、涂蝦煲、涂蝦蒸臘肉等特色菜肴便端上了餐桌。農莊老闆林國生説,前幾年村口的濱江大道一通車,他看準時機在沿線開起農莊。“涂蝦在網上火‘出圈’,很多食客慕名而來,我們小店生意也越做越大。”
近幾年,很多當地漁民開起了網店,依託迅速崛起的快遞物流産業,讓涂蝦“觸網”銷往全國各地。最近,王錫鵬的妻子林慰純開通了電商賬號,網上接單忙不過來。“每天能賣出兩三百斤涂蝦,下周我打算試試直播帶貨,説不定賣得更多呢!”她很是期待。
去年底,潮汕環線高速京灶大橋通車,一改榕江南河兩岸往來主要依靠輪渡的局面,為當地實施“百千萬工程”打通了“交通脈絡”。下路村發動群眾當好“主人翁”,加快打造“電商街”,做好“土特産”這篇大文章,讓農家樂、鄉村旅遊、休閒農業等當地特色火起來,把下路村建設為有美食可品、有美景可觀的新“涂蝦之鄉”。
涂蝦紅了,也帶火了很多當地特産。前來品嘗涂蝦的外地遊客,總要點上一份遠近聞名的潮汕砂鍋粥,而“地都青蟹”就是熬粥常用的一道食材。從下路村沿著東南方向蜿蜒而下,就到了榕江下游入海口的地都鎮。地都鎮委委員吳彬説,鎮裏發展地都青蟹等特色水産養殖業,年均總産值約2億元,去年專門成立了強鎮富村生態産業發展有限公司,帶動鄉親們走上致富路。接下來,他們還要聯合汕頭大學和企業,探索採用新型養殖設施,擴大養殖規模。
“不只是涂蝦回來了,現在榕江鳊魚、翹嘴紅鲌、鳳尾鱭等特色魚類也都‘遊’回來了!”揭陽市農業農村局水産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鄭漢聰説,揭陽漁業産量逐年提升,2024年全市淡水養殖83889噸,創了新高。
生産之旺、生活之好、生態之美,涂蝦的返場,不僅見證榕江兩岸的時代變遷,更反映了黨政同心、群眾同力建設和美鄉村的紅火實踐,折射出“百縣振興、千鎮蝶變、萬村共富”加快實現的美好願景。
夕陽西下,江風徐來。漁民們結束一天勞作,在江邊泡上工夫茶,笑説漁獲收成。映著江面金色漣漪點點,他們期待著,明天又是魚蝦滿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