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推進結構調整,打造科創高地,培育新質生産力 三亞:産業發展向新邁進
俯瞰三亞中央商務區。該園區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已迎來眾多知名企業落戶,成為三亞産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
停泊在三亞南山港公共科考碼頭的“探索三號”科考船。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
三亞大東海旅遊區,遊客體驗水上飛龍遊玩項目。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高新區相關單位實驗室內,科研人員開展玉米種苗研究。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
當前,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成型起勢。三亞作為自貿港建設的前沿陣地和重要窗口、全省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三極一帶一區”的重要一極、海南“三度一色”資源優勢最為集中顯現的地區,城市的發展被放在了聚光燈下。
如何有力破解發展難題、激發動力活力?如何更好統籌高品質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如何有效兼顧“當前和長遠”,讓步伐更加穩健?三亞的破題,既是城市發展所需,也將為現代化建設探路。
牢記囑託,實幹為要。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要部署,三亞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圍繞“12345”工作主線,聚力打造“一標杆、五個區”,既著眼當下,抓住關鍵環節和重要領域,紮實推動高品質發展,推動主導産業補鏈延鏈、優化升級;又立足長遠,構建具有城市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推動産業結構向新邁進,讓新質生産力“潮涌大江闊”,決勝高品質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在把海南自貿港打造成為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偉大征程中挑大梁、當先鋒。
A
未來産業攀高向新
三亞南繁試驗基地,科研人員穿梭植株之間,仔細查看作物表型,一株株新苗茁壯成長。全國育成的農作物新品種,有七成與南繁這片沃土息息相關。
“南繁60多年,大家從‘候鳥’變成了‘留鳥’,在海南全年科研成為種業人的新選擇。”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研究員韓天富感嘆道。
著眼大局,找準定位,從南繁加代育種到南繁育種産業鏈的打造,三亞創新貫通了南繁事業與産業並舉的發展通道。“三度一色”的自然優勢成為催化未來産業蓬勃發展的助燃劑,2849家種企快速匯聚,中種集團、國投種業、大北農、隆平生物、九聖禾等20余家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和領先種業企業,博瑞迪、MAP智慧農業等百餘家種業生態圈企業紛紛落戶,崖州灣現代種業産業入選海南首批百億級重點創建産業集群。
陸上有喜,海上亦傳佳音。
1147家涉海企業入駐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高新區;南山港全力升級為國際科考母港,接待航次從2020年的30次增長至2024年的1416次,實現量級飛躍;我國首艘具有覆蓋全球深遠海探測並具備冰區載人深潛支持能力的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號”入列運行,助力我國在深海科研領域搶佔國際制高點,促進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裝備製造、海洋新能源、海洋旅遊等新興産業協同向上。
欣喜變化的背後,是三亞久久為功深耕深海、南繁未來産業的不懈努力。
平臺支撐構建完善科創體系——快速聚集崖州灣國家實驗室、三亞海洋實驗室以及相關科研院所與高校等南繁和深海領域國家、省部級科研平臺和力量,立項87個重大科研平臺項目,62個創新載體項目建成投用,全球最大的野生稻種質資源圃開圃運行,5040畝生物育種專區快速投用,先進計算中心和海南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打造全省領先的智算資源集群,1602台科研儀器上線可預約共享。
創新驅動打造完備科創鏈條——全國首創的“揭榜挂帥”企科合作和南繁CRO模式,大力發展“種源+種業+種市”南繁産業,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種源科技創新策源地“南繁矽谷”;探索崖州灣科技城高新區的“政産學研金服用”一體化創新和産業化發展模式,因地制宜打造國家海洋裝備研製及海試重要基地、全球海洋科考重要節點、南海資源開發前沿陣地,助力打造千億級深海高技術産業集群。
先行先試構建産業先發優勢——知識産權特區專利快審,全鏈條、全覆蓋的種業知識産權服務體系讓企業吃上發展的“定心丸”;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軟硬體”能力建設實現常態化引種業務,科創發展更有底氣;破解“候鳥式”育種難題,打造種業CRO全鏈條一體化服務生態,未來産業發展有了更多的路徑。
三亞市有關負責人表示,三亞充分發揮“三度一色”區位資源優勢和自貿港開放政策優勢,緊扣“五個圖強”,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強前瞻謀劃和政策引導,支持有科創實力和運營能力的龍頭企業參與科技創新,大力推進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産業發展為目標的産學研一體化創新和成果轉化、産業化,加快培育形成具有三亞特色的新質生産力,打造海南新質生産力重要實踐地。
B
支柱産業蓬勃向上
參加熱情洋溢的歡迎儀式,感受三亞的國際化旅遊接待服務;走進三亞中醫院,體驗傳統中醫理療;遊覽南山、大小洞天、鹿回頭,並漫步鹿城夜市品嘗地道美食。近日,匈牙利遊客多米妮卡深入探索了三亞美好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活力四射的生活氛圍,對三亞豎起大拇指。
匈牙利旅行團、韓國千人旅行團……憑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現代化的城市風貌、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旅遊接待設施、較強的國際知名度和吸引力,三亞正成為外國遊客入境中國的首選目的地。
一組數據顯示了這波熱度。2024年三亞過夜入境遊客75.07萬人次,同比增長152.62%;入境遊客總花費超過5.6億美元,同比增長325.11%。
“三亞積極佈局國際航線網絡,已開通並正常執飛國際航線29條,連接全球24個境外航點,構建起更為便捷的空中通道;實施59國人員入境免簽、雙邊全面免簽、單方面免簽及港澳地區旅遊團144小時免簽等多項便利政策,極大提升了境外遊客前來旅遊的便利性。”三亞市旅文局局長黃興透露,今年以來,三亞接連迎來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旅遊團,覆蓋會議遊、研學遊等多種類型,入境遊市場迎來新一輪升級。
三亞旅遊市場不僅國際面孔增多,青年人帶來的旅遊新時尚也日益流行。
為一場演唱會,奔赴“暖客之城”,超15萬人次的歌迷匯聚三亞,在周傑倫的音樂聲中感受著枕浪聽歌的鹿城浪漫,超11億元的綜合消費有力賦能城市經濟一季度“開門紅”;超過90萬人次的遊客乘坐遊艇感受“千艇之城”的愜意,國際遊艇行業新品發佈、商貿洽談、賽事活動的熱門“秀場”啟幕;2020年離島免稅新政實施以來,“重奢+新銳+人氣”的免稅購物聚集了一批愛好時尚的年輕人,“三亞買,購全球”助力鹿城免稅購物金額突破1200億元……
熱鬧背後更需冷靜。直面旅遊産品豐富度有待加強、旅遊服務舒適度有待提高、旅遊消費多元化有待拓展等短板弱項,三亞立足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解放思想、創新求變,打造體現城市特色和優勢、具有較大規模和較強帶動力的旅遊支柱産業,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步伐加快。
旅遊消費有了新變化——三亞致力於創造提供體驗式、互動式、創意式、農文體旅融合式消費,新信息技術互動式等多元化、國際化、時尚化旅遊業態和産品服務,用供給創造新的消費需求;持續促進免稅購物消費,豐富商品種類、拓寬銷售渠道、優化購物環境,積極探索將免稅購物與機票、景點、住宿、餐飲等“抱團行銷”,提升免稅購物吸引力;通過伴手禮文創産品開發、夜間旅遊消費場景打造、夏季清涼島建設等,滿足更多消費需求。
旅遊服務有了新改進——三亞啟動“旅遊服務品質提升年”,開展百名旅遊服務體驗官活動,推出擦亮三亞食宿遊購娛玩品牌,加強旅遊市場的監管和規範,深入開展旅遊市場專項整治,大力營造明碼實價、質優價美、誠實守信的消費環境,讓“安心放心舒心消費在三亞”享譽海內外。
旅遊産業有了新動能——三亞探索發展首發首秀首店經濟,探索做好“文體+旅遊”“演藝+旅遊”“會展+旅遊”等文章,將推動農文體教旅融合發展作為升級振興旅遊業的重要抓手,做好“旅遊+”“+旅遊”文章,突破性發展銀發經濟、會展經濟、賽事經濟、演藝經濟、電商經濟、數字經濟,努力打造世界多元文化消費的體驗地、現代時尚消費的引領地和全球旅遊目的地。
景還是那景,思路一變天地寬。如今,鹿城旅遊正向更高處攀登,新産品、新業態、新空間層出不窮,激活了支柱産業發展的一池春水,為擴內需、促消費注入汩汩動能。
C
傳統産業延鏈強鏈
盤點三亞經濟發展之勢,2024年城市GDP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格外令人振奮。
分析原因,人們不難發現,這得益於三亞經濟結構的調整。從單一的旅遊、房地産業,到向旅遊消費+科技創新+現代産業城市形態演進,多點支撐、多業並舉、多元發展的産業發展新格局正在加快構建。
傳統偏弱的第二産業,如今成為城市經濟快速增長的板塊——紫金三亞黃金珠寶産業園用足比較優勢,助力鹿城拓展黃金珠寶産業;崖州灣科技城高新區北拓從藍圖變為現實,新增的工業用地正聚焦未來産業成果轉化,打造城市新型工業發展的新引擎。
散而弱的第一産業,正向現代化的熱帶特色高效農業邁進——反季節榴蓮的順利挂果、燕窩果和榴蓮蜜的市場熱捧,新奇特優農産品裝進更多的百姓“果籃子”;“樹上熟”芒果、蓮霧出口多國,高品質的熱帶特色農産品成為國際市場的“搶手貨”;紅瓜子斑人工繁育成功、金鯧魚在崖州灣順利深海養殖、海水魚魚卵供不應求,中國的藍色糧倉有了更多的“三亞貢獻”。
産業層次偏低的服務業,如今更有現代范兒——冷鏈配送倉儲等現代物流逐步建設,國際大宗商品貿易海外倉等現代貿易、銀證保基期托等現代金融不斷做強,研發創意設計服務、檢驗檢測會展産權交易等專業服務逐步開展,三亞中央商務區註冊基金管理人超過150家,英特爾、方大等知名企業先後落戶,獲批海南“千億級現代商貿産業集群”。
“聚焦‘4+3+3’和‘五個圖強’規劃部署,三亞統籌推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新興産業培育壯大、未來産業加速孵化,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構建具有三亞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三亞市有關負責人表示。
擊鼓催徵,決勝“十四五”、闊步新征程,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加快融合形成新質生産力,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推動需求升級、結構升級、動能升級,以更大力度賦能當下、蓄勢未來,三亞滿懷信心和充滿力量。 (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媛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