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開鑿于西元493年,現存2345個編號窟龕,10萬餘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它以其窟龕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而聞名於世,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4月24日,遊客在龍門石窟遊玩(無人機照片)。
4月24日,遊客夜遊龍門石窟。
從2005年起,龍門石窟研究院開始為龍門石窟建立數字化檔案,借助鐳射掃描、高清攝影等技術手段收集文物數據,以數字的形式留存千年石刻群的風貌,致力於讓這一規模宏大、氣勢磅薄的石窟瑰寶“芳華永駐”。
4月9日,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在古陽洞使用關節臂掃描器對《龍門二十品》之一進行數字化掃描。
4月9日,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在魏字洞使用關節臂掃描器對佛像進行數字化掃描。
目前,龍門石窟研究院正與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合作,繼續開展古陽洞、魏字洞等像龕及碑刻的數字化保護利用工作。
4月10日,武漢大學文化遺産智慧計算實驗室團隊成員在魏字洞核對線圖。
4月9日,武漢大學文化遺産智慧計算實驗室團隊成員在魏字洞使用關節臂掃描器對佛像進行數字化掃描。
4月9日,武漢大學文化遺産智慧計算實驗室團隊成員在魏字洞使用關節臂掃描器對佛像進行數字化掃描。
依託高精度數字資源,龍門石窟研究院開創了殘損文物虛擬復原及流散文物虛擬復位的新模式,以學術研究為依據,結合數字技術、3D列印技術、科技考古、顏料檢測分析、傳統技藝等多種技術,讓殘損造像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
左圖為龍門石窟萬佛洞窟前南壁菩薩造像的3D列印模型;右圖為利用數字化技術復原後的3D列印模型(4月10日攝,拼版照片)。復原後的像龕精妙絕倫,栩栩如生,被遊客譽為“龍門最美菩薩”。
4月10日,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在萬佛洞前查看數字化復原後的窟前南壁菩薩造像。
4月10日,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在查看3D列印佛首模型。
4月10日,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在古陽洞高樹龕前查看3D列印佛首模型。
4月10日,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在查看3D列印佛首模型。
龍門石窟研究院還推出了“雲上龍門”小程式,以數據為支撐,推動龍門石窟豐富多元的文化信息“走出去”“活起來”。小程式以虛擬遊覽體驗為核心,兼顧學術研究成果的展示普及。公眾指尖輕點,即可“雲”賞龍門,獲得數字技術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體驗。
4月17日,遊客使用“雲上龍門”手機小程式遊覽龍門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