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國家濕地公園創建20週年。國家林草局近日發佈,20年來,我國高品質推進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共設立國家濕地公園903處,有效保護了全國240萬公頃濕地,為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棲息繁衍提供了充足空間。
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濕地保護力度,加快構建濕地遙感監測體系、巡護管理體系,以佔全國4%的濕地面積,搶救性保護了一大批高生態價值濕地資源。同時不斷優化濕地公園旅遊觀光、文化體驗、自然教育等産業發展,目前,約90%的國家濕地公園免費開放,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司副司長董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實施濕地保護修復項目3700多個,截至目前,全國濕地面積穩定在5635萬公頃以上,共指定國際重要濕地82處,認定國家重要濕地58處,初步構建了濕地分級管理體系,探索積累出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的濕地保護髮展經驗。
同時,實施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近五年累計營造紅樹林8800多公頃、修復紅樹林8200公頃。推進互花米草防治專項行動計劃,除治濕地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7.33萬公頃,遏制了互花米草無限擴散的態勢,為全球濕地保護事業作出了貢獻。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 閆振:加快構建新型保護地體系,制定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加強國家濕地公園建設,不斷提高保護成效。強化國際合作和科技支撐,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
各地協同保護濕地 守護生物多樣性
作為城市的天然綠肺,濕地公園對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它通過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以及調節氣候,有效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目前,各地正多措並舉協同保護濕地,守護生物多樣性。
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當地始終堅持生態優先、最小干預原則,持續升級濕地治理方式,探索形成濕地為“玉”、周邊為“金”,濕地與城市一體化發展的“金鑲玉”模式。截至2024年底,西溪濕地維管植物971種,昆蟲918種,鳥類224種,與2005年相比分別增加了750種、441種、155種。
浙江省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黨工委委員 服務中心主任 陳琳:大朋友、小朋友都可以更好到西溪濕地來觀測到我們的生物多樣性,體驗到我們生物多樣性的優越性。
在福建汀江國家濕地公園,當地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目前,濕地面積達466.8公頃。當年的“火焰山”如今變成了濕地公園,周邊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持續改善,蓄水保土能力有效提升。
在江西玉峽湖國家濕地公園,當地開展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巡航、地面空氣水分土壤監測儀監測,對濕地公園的水質以及800多種動植物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測保護。
江西省峽江玉峽湖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中心主任 肖曉東:與公園設立時的調查數據對比,記錄的物種數量增加了368種,生物物種數量與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度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打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多種可能
各地在建設國家濕地公園過程中,還通過提供優美的生態環境、優良的生態産品和優質的生態服務,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打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多種可能。
這幾天,地處湖南沅江的瓊湖國家濕地公園正在離岸較近的淺水區種植沉水型水草。今年,這裡已種植水草約30萬平方米。
湖南沅江市瓊湖國家濕地公園事務中心主任 鄭衛波:沉水植物,能夠高效吸收水體中的磷、氮、鉀等營養元素,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維持水體生態平衡。
經過多年的治理,瓊湖國家濕地公園的“水下森林”生物多樣性逐漸豐富起來。林水相依間,當地還鋪設步道、自行車道等,方便市民前來休閒鍛鍊,踏青賞春。
湖南沅江市市民 彭金良:這裡水很清,鳥語花香,空氣品質很好,是一個天然的大氧吧,我們居民都喜歡來這裡休閒散步。
在吉林嫩江灣國家濕地公園,這裡的鳥類種群數量連續三年保持增長,當地在保護優先前提下,開發了生態觀鳥等低碳旅遊項目,保護與開放並重的管理模式,既守護了生物多樣性,又通過生態旅遊收益反哺濕地維護。
在江西峽江,當地將玉峽湖國家濕地公園周邊鄉村打造成旅遊景區,村民通過發展民宿、漁家樂等業態,2024年戶均增收1萬元。
江西省峽江縣巴邱鎮蔣沙村黨支部書記 毛新文:保護濕地就是守護我們的飯碗,現在,我們的環境變好了,村民的口袋也鼓了,人人守護濕地的積極性也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