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日下午,德國聯盟黨總理候選人弗裏德里希·默茨當選新一任德國總理。在總理選舉中,默茨在第一輪投票中意外落選,創下聯邦德國歷史上總理候選人首輪未能當選的先例。儘管默茨下午通過第二輪投票順利當選為新總理,但這一“歷史性失敗”凸顯聯合政府在履新之初就暴露出的內部不穩定與黨內深層分歧。
默茨政策妥協引發保守派反彈 社民黨左翼消極應對
總臺記者 阮佳聞:分析人士指出,這次挫折與聯合政府內部對政策路線和權力分配的不滿直接相關。默茨在此前的政府組閣談判中,作出諸多妥協以爭取社民黨支持,例如放鬆“債務剎車”、支持設立專門的國防和基礎設施基金等。這些妥協,雖換來聯合執政的框架,卻引發黨內保守派的不滿,部分議員質疑默茨“背離財政紀律”的底線。黨內人士透露,一些未獲職務或對政策取向持保留態度的議員,在關鍵投票時選擇棄權或投下反對票。
總臺記者 阮佳聞:社民黨內部也傳出質疑聲音。儘管黨派領導層堅稱當天“沒有缺席者”,但黨內左翼對與默茨領導的保守陣營聯合執政始終態度消極,有議員表示對聯盟前景“感到擔憂”。
在野黨齊轟默茨政府“基礎脆弱” 執政前景蒙陰影
總臺記者 阮佳聞:首輪失利也迅速引發在野黨猛烈攻擊。聯邦議會第二大黨、德國選擇黨領導人表示,這一結果説明新政府“建立在脆弱基礎之上”;按照德國綠黨領導人的説法,新政府“帶著沉重包袱”起步,“這場投票背後,顯然反映出聯盟內部需要時間整合分歧。”左翼黨批評默茨“連自己陣營的信任都未能贏得”,質疑其能否有效領導國家。不少觀察人士坦言,德國政壇“瀰漫著困惑與不確定”。
總臺記者 阮佳聞:隨著默茨政府正式上臺,德國政治穩定性的考驗尚未結束。輿論普遍認為,此次選舉風波標誌著新政府在起步階段的脆弱性,也預示著未來執政黨內部和聯盟內部的路線鬥爭可能更加激烈。從財政政策到對外立場,從能源路線到歐盟事務,這場“首輪失利”所揭示出的裂痕,或將在新政府的執政道路上反復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