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焦點訪談丨數字中國建設10週年 我們身邊發生了哪些改變
2025-05-15 21:50:14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編輯:韓基韜

  最近在福建福州舉辦的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一系列數字新技術新産品引人注目,一併發佈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新亮點、新突破的數據也同樣醒目。如今,我國數字化發展成效有目共睹,可以説,從産業升級到生活點滴,數字已經縈繞在我們身邊。今年是我國推進數字中國建設10週年,那麼這10年來,數字中國建設進展怎樣,如何用數字塑造生産生活的新形態?

  前不久,在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的5.6萬平方米的體驗現場,一系列最新的人工智能、5G通信、具身智慧等數字技術雲集於此。

  當一回復興號“司機”模擬駕駛時速350公里動車組列車,看一看AI書法機器人揮毫潑墨……走進位於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的峰會現場體驗區,一大批數字新技術新産品扎堆亮相,吸引觀眾駐足圍觀。作為數字前沿技術創新展示應用平臺,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不僅激發了創新熱潮,也讓舉辦地福州獲得了數字經濟發展的紅利。

焦點訪談丨數字中國建設10週年 我們身邊發生了哪些改變

  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 郭寧寧:八屆數字峰會的舉辦給福建福州的發展帶來了全方位、深層次積極影響,全面賦能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許多數字經濟領軍企業紛紛佈局福州,數字産業項目持續落地,福州落地了900多個數字項目,總投資超過7700億元,帶動福州數字經濟規模從首屆峰會,2018年2800億元躍升到2024年7900億元。

焦點訪談丨數字中國建設10週年 我們身邊發生了哪些改變

  峰會上這樣的創新技術展示是近年來中國加快以前沿技術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的一個縮影。今年是數字中國建設提出10週年,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首次提出推進數字中國建設。那時候,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5G、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和重要引擎,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是順應信息時代潮流、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的必然要求。

焦點訪談丨數字中國建設10週年 我們身邊發生了哪些改變

  中國工程院院士 鄔賀銓:數字中國實際上是一個比較廣的概念,底座是數字基礎設施,上邊的支撐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數字文化、數字生態,相當於全社會的數字化轉型。

  10年間,數字中國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中國數字經濟實現了飛躍式增長,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從2015年的18.6萬億元有望躍升至2025年的超60萬億元,佔GDP比重從27%攀升至45%以上,移動支付年交易規模突破600萬億元,互聯網用戶規模從6.88億增至11.2億。

焦點訪談丨數字中國建設10週年 我們身邊發生了哪些改變

  10年間,數字中國建設能實現這樣的跨越式發展,其背後是數字基礎設施這樣的“數字底座”的跨越式發展。10年來,我國打造了全球領先的光纖網絡和移動通信網絡。截至2024年底,我國5G基站總數425.1萬個

  中國工程院院士 鄔賀銓:這10年移動基站數增長了27倍,佔全球5G基站數的60%,每個用戶每月的數據流量大概這10年漲了24倍。這10年來,寬頻100兆用戶的比例到了95%,是10年前的20倍,中國寬頻的下載速率,這麼多年了也提升了將近20倍,國際上的測速公司測我們國家的寬頻下載速率,去年年底是261兆(每秒),全世界平均水準是99.9兆(每秒),中國是世界平均水準的2.6倍。

焦點訪談丨數字中國建設10週年 我們身邊發生了哪些改變

  10年來,我國通過“算力大通道”計劃實現東部至西部算力協同調度。截至2024年底,我國智慧算力規模佔比超30%。數據成為新型的重要生産要素。2023年國家數據局掛牌成立,全國已有20余個省市開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工作。

焦點訪談丨數字中國建設10週年 我們身邊發生了哪些改變

  國家數據局綜合司司長 王旭東:國家數據局堅持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這條主線,著力將我國海量數據優勢轉化為國家競爭新優勢,深入實施數字化轉型工程,打通數據流通使用的堵點難點,充分挖掘數據要素潛能。2024年數據生産量達41.06澤字節,同比增長25%,八大樞紐節點地區各類新增算力佔全國新增算力的60%以上。

  數據作為新型生産要素的最大優勢,在於“數乘萬物”。10年來,數字中國建設的另一項重要成果就是使得數字賦能産業轉型升級。從傳統産業到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數據正加速賦能千行百業。

  福州長樂是我國最大的花邊産業集群地之一,年産能近100萬噸,約佔全國的70%。近年來,紡織業數字化變革在這裡風起雲湧,這個傳統産業煥發了新的生機。

焦點訪談丨數字中國建設10週年 我們身邊發生了哪些改變

  花邊是一種紡織品,常用於服裝和家居用品的裝飾點綴。肖衛民是長樂一家生産花邊的老牌龍頭企業信息部負責人,見證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全過程。他告訴記者,過去企業從生産到檢測都高度依賴人力操作。傳統人力操作易受疲勞、技能差異等因素影響,導致生産效率和品質發生波動。

焦點訪談丨數字中國建設10週年 我們身邊發生了哪些改變

  近年隨著化纖國際市場價格競爭加劇,再加上市場對於滿足個性化消費與綠色化需求不斷提升,企業一度跟不上市場發展的步伐,改造勢在必行。於是,企業通過引入自動落筒、視覺檢測、自動包裝、智慧倉儲等設備系統,實現規範化生産,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率,還通過“數字大腦”實現了生産、銷售、財務數據的實時分析,改進生産工藝,有效降低了成本。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建成3萬餘家基礎級智慧工廠、1200余家先進級智慧工廠、230余家卓越級智慧工廠,覆蓋超過80%的製造業行業大類,卓越級智慧工廠産品研發週期平均縮短28.4%,生産效率平均提升22.3%。數實融合進一步提速,推動産業提質增效。

焦點訪談丨數字中國建設10週年 我們身邊發生了哪些改變

  中國工程院院士 鄔賀銓:數字經濟更大的效益是服務於實體經濟,通過提升生産效率,提高生産品質,降低能源和材料消耗,優化供應鏈,更好面向市場和用戶服務等等方面,實際上會産生更大的貢獻,現在數字化已經融入了經濟社會的全鏈條。

  數字中國建設10年間,除了使數字深度融入經濟全鏈條,推動産業提質增效,數字也實實在在融入了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數字生活服務變得觸手可及。

焦點訪談丨數字中國建設10週年 我們身邊發生了哪些改變

  65歲的陳昌英是重慶觀音橋街道渝北社區居民,這兩天她有件煩心事,她的一雙心愛的鞋子壞了,但一時找不到就近的地方去修。她想起了手機上的App“渝快辦”,打開後,她沿著“15分鐘生活地圖”,找到了修鞋的地方。

  日常生活中,像是修拉鏈、修鞋、配鑰匙的手藝人,往往以流動攤位出現,看似不起眼,用時卻很難找,一些常見的地圖APP也無法全部覆蓋這些攤位。

  陳昌英用的App是重慶打造的“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的數字化生活服務産品。目的是在居民步行15分鐘可達範圍內,依託數據歸集,實現信息共享,便利居民日常生活。在這樣一個數字化生活圈裏信息的通達,不僅讓“小修小補”越來越方便,民生事務辦理也越來越快。最近,社區居民歐東昇想創業,開一家咖啡館。

焦點訪談丨數字中國建設10週年 我們身邊發生了哪些改變

  創業需要什麼資料、辦理哪些手續,常常困擾著像歐東昇一樣的創業新人。現在他通過“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線上應用,就能很快地查找到辦理營業執照流程和所需材料,提交申請1天后就拿到了營業執照。

  數字中國建設的10年間,從數字文旅、科技生活到數字治理,數字化生活已逐步成為中國社會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2024年以來各地推出的“高效辦成一件事”累計辦理5100萬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迭代升級;互聯網醫院數量超3300家,遠程醫療服務網絡已覆蓋全國所有地市和縣區。如今,隨著6G、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數字中國建設將繼續為生産生活增添強勁動力。

焦點訪談丨數字中國建設10週年 我們身邊發生了哪些改變

  數字中國建設的10年,是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字基礎設施持續夯實的10年。相關制度體系在不斷完善,體制機制也在加速構建。數字經濟動能持續增強,數字政府效能不斷提升,數字社會建設全面展開。站在新的起點上,面對新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我們要持續推動數字技術與各領域的深度融合,讓數字經濟持續煥發活力,讓數字中國建設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

  編輯丨王陶然 李慶波 王銑 魏明 王磊 趙聰聰

  攝像丨呂少波 劉春宏 楊洋 李鵬衝 陳賀翔

  剪輯丨苗佳亮 佟永傑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