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學習進行時丨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和博物館的故事
2025-05-18 21:12:50來源:新華網編輯:韓基韜

  【學習進行時】博物館,承載的是歷史記憶,傳承的是綿延文脈。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十分關心博物館事業發展,強調要“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新華社《學習進行時》推出文章,一起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和博物館的故事。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

  習近平總書記曾説,“我到地方考察,都會抽時間到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目的是更好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沿革”。

  多年來,無論在中央還是在地方工作,習近平都高度重視博物館事業發展。他在考察調研期間常常走進不同類型的博物館,留下許多生動故事。

  不一定規模很大,但一定要有個性和特色

  在浙江龍泉青瓷博物館,立著一塊刻有“關懷石”三個大字的景觀石。石頭的背面,刻有習近平關心支持博物館建設的文字。

  在浙江工作時,有一次習近平到龍泉調研,當地領導向他“小心翼翼”地提出,希望建一個像樣的龍泉青瓷博物館。為什麼説“小心翼翼”呢?因為龍泉是個山區欠發達縣,缺錢。

  聽完彙報,習近平明確提出,龍泉青瓷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有必要建一個青瓷博物館。他還特別叮囑,新館不一定規模很大,但一定要有個性和特色。

  在習近平的關心下,省財政部門為龍泉市解決了1000萬元的補助資金,幫助龍泉市啟動了青瓷博物館建設。

  龍泉人説,在龍泉這樣一個當時的山區窮縣,如果沒有習近平的關心,絕不可能建成這座博物館。

  不僅如此,習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間還曾支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建設,支持閩越王城博物館建設,拍板保留原列入拆除的浙江展覽館……

  擔任總書記後,習近平依然高度重視博物館的規劃和建設。

  2017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海市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參觀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覽。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時説,博物館建設不要“千館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內容要突出特色。

  ……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支持下,我國已進入博物館快速發展期。近十年來,中國博物館數量以平均每年200多家的速度持續增長。這些博物館覆蓋國內300多個地市,平均每20.63萬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

  從黨的奮鬥歷史中汲取前進力量

  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同志來到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參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感悟黨的百年奮鬥之路。

  2021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參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這座總建築面積14.7萬平方米的黨史展覽館是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決策、親自批准建設的,這次黨史展也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關心下舉辦的。

  在馬克思、恩格斯塑像前,習近平總書記停下腳步,指著玻璃展櫃裏的馬克思《布魯塞爾筆記》第四筆記本手稿等文物問道:“這些是複製件還是原件?”

  得知手稿都是近年來有關部門多方收集到的原件,習近平總書記感慨:“那很珍貴。”

  在南湖紅船復原景觀前,習近平總書記仔細觀看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時全國58名黨員名錄、中國共産黨第一個綱領等重要文件,細細感悟中國共産黨人建黨時的初心。

  在參觀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寶貴經驗傳承好、發揚好,銘記奮鬥歷程,擔當歷史使命,從黨的奮鬥歷史中汲取前進力量。

  “看這個展覽,還要下點功夫。就算走馬觀花走一走,也得一個多小時。仔細看一看,溫故而知新,還是很有啟發教育意義的。我們學黨史,到這裡來學一學,很好。”習近平總書記説。

  多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參觀考察過的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還有很多:西柏坡紀念館、金寨縣革命博物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

  習近平總書記將“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稱為“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他指出,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

  中國歷史研究院的中國考古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博物館。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仔細詢問最新考古發掘成果和文物展品保護情況。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察。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中國是世界上陶器起源最早的國家嗎?”總書記向講解員詢問。

  “是的。”

  “不是‘最早的之一’,就是‘最早的’?”總書記又問。

  “是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發現的早期陶器,基本都是從中國起源之後傳播過去的。”

  “4000多年前的東西這麼精緻”“這個技術在那時是很先進的”“真漂亮!製作工藝太精湛了”……總書記邊走邊看,由衷讚嘆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中國古代的燦爛文明。

  博物館是中華文明燦爛成就的集中展示,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

  在山西運城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強調要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水準。

  2024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寶雞市考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了解當地加強文物保護利用等情況。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在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總書記在鎮院之寶何尊前久久凝思。他指出,我國青銅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要加強青銅器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宣傳闡釋。

  博物館記錄歷史,更面向未來。習近平總書記説,“老祖宗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繼續攥在手裏,與時俱進,讓它發揚光大。”

  在給中國國家博物館老專家的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同志們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文化自信,深化學術研究,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

  這些年來,在多地考察調研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博物館,一次次觸摸歷史,一次次尋訪傳統,他目光深邃、思慮深遠,高度重視博物館在文化傳承和歷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策劃:儲學軍

  統籌:車玉明 李志暉

  執行:萬方 王子暉 翁偉慶 朱永磊

  主筆:劉淼 張芮綺

  新華網製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