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學習手記|這裡有我們的昨天今天明天
2025-05-18 15:58:47來源:新華社編輯:陸華宇

學習手記|這裡有我們的昨天今天明天

  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

  如今,回望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的一次公開活動,更顯意味深長。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走進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基本陳列。

  國家博物館,歷經百年風風雨雨。《復興之路》展覽,濃縮百年崢嶸歲月。歷史感撲面而來。

  “《復興之路》這個展覽,回顧了中華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華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華民族的明天,給人以深刻教育和啟示。”

  駐足於此,總書記一番話穿越時空——

  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説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説是“長風破浪會有時”。

  昨天、今天、明天,在承載歷史、傳承文明的重要殿堂交匯、連接、貫通。

  對於博物館,總書記情有獨鍾:“我曾多次到國家博物館參觀,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從小就愛看博物館,小時候北京的博物館我差不多都看過了”……

  走過百年的中國博物館事業、如今遍佈全國數千座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蘊藏著“何以中國”的答案,昭示著“將往何處”的路徑。

  在這裡,我們感悟一份對歷史的自覺——

  2014年,首都博物館,總書記指出“搞歷史博物展覽,為的是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後人”;2015年,西安市博物院,強調“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2021年,廣西民族博物館,感慨“我到地方考察,都會抽時間到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目的是更好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沿革”……在綿延不絕的歷史中,探尋治亂興衰的啟迪。

  在這裡,我們體會一份對文明的自信——

  2016年,在秘魯國家考古人類學歷史博物館,總書記指著秦朝兵馬俑自豪介紹:“這件文物來自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陜西。也是我的老家。”2017年,在廣西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細細察看出土青銅器、陶器,有感而發:“要讓文物説話,讓歷史説話,讓文化説話。”2024年,在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佇立於何尊前久久凝思:“中華文明五千年,還要進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闡釋它的內涵和精神,宣傳好其中蘊含的偉大智慧”……于璀璨的文明長河,汲取堅定自信的力量。

  歷史觀、文明觀,貫穿于治國理政的大棋局。

  “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文明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堅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歷史將延伸到更廣闊的未來。

  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記者黃玥)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