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上周宣佈撤銷拜登政府時期出臺的《人工智能擴散規則》,同時宣佈將採取“額外措施”加強全球半導體出口管制。
近日,圍繞美國對華晶片管制究竟“需不需要、有沒有用”這個問題,美國前代理助理國務卿董雲裳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發言值得一拆。
很明顯中國的治理體系和美國不同。他們有自己的社會管理的方式,他們認為這符合本國治理國家的模式。美國當然並不希望中國用他們的方式來管理美國,但我也不認為雙方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意味著中國會把他們的意識形態強加給美國或其他國家。所以我認為這是個錯誤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它過度渲染了風險,也導致美國付出大量資源和代價,而且這些付出很可能不會得到回報。
白話拆解:以意識形態為標準給人工智能發展劃界純屬“庸人自擾”
縱觀歷史,從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到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從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到美國國際開發署,再到臉書、推特(現X平臺)等社交媒體平臺在2010年爆發的中東和北非劇變中的表現,哪個國家更擅長和積極進行所謂“意識形態”輸出,不言自明。
中國在2024年發佈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設普惠計劃》當中有這樣的表述:“中方願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共同開展人工智能語料建設,採取積極舉措消除種族、演算法、文化歧視等,致力於維護並促進語言和文明多樣性。”
相較之下,美國一些人視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如洪水猛獸,無非是既得利益者的抱殘守缺之念。
我們所採取的(限制措施),實際上極大地激勵了中國活躍的創新生態系統,促使他們想盡辦法突破這些限制的束縛。他們正在非常努力地推進自主創新。比爾·蓋茨和像英偉達的黃仁勳這樣的企業高管都説過,中國會在沒有我們的情況下繼續前進。我們的做法極大地推動他們通過創新生態去發展各種技術。DeepSeek這個例子就證明了這一點,在其他領域也一樣。這些限制措施並沒有阻止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迎頭趕上。
白話拆解:用脫鉤斷鏈打壓中國發展只會“事與願違”
美國試圖用“卡脖子”的方式延緩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但客觀上卻加快了中國自主技術發展的進程,進而增強了中國相關産業的韌性和內生動力,形成了一種“壓迫促成長”的博弈關係。
最應景的例證莫過於華為自主研發的昇騰系列晶片甚至倒逼白宮出臺“反向禁令”要求全球禁用。這種永遠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的老大心態,是霸道而非王道。
把中國視作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最大威脅”,是對我們真正應該關注方向的錯誤定位。我們應該關注的是讓所有人都能使用人工智能技術來造福人類,並確保它的安全性。中國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必須與中國合作。更何況全世界頂尖的人工智能科學家中,大約有三分之一是中國人。所以我們不能用美國“獨步天下”的思維來看待這個問題,因為事實不會按照這種思路發展。
白話拆解:美國在高科技賽道上追求對華絕對優勢是“自不量力”
恰好在整整十天前,Open AI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特曼、微軟首席執行官布拉德·史密斯、AMD首席執行官蘇姿豐等多位美國科技企業高管出席國會參議院聽證會,都表示美國人工智能技術對中國沒有“絕對優勢”,雙方甚至“勢均力敵”。
而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美國領軍企業掌門人認為,在廣闊市場上公平競爭,才是人工智能技術生存與發展的正道。
人工智能是全人類智慧的結晶,創新開放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基因和底色。作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有賴於最廣泛的參與,也應當服務於最廣泛的市場。
用築墻和拆橋的方式限制別國的發展,結果只會是作繭自縛、得不償失。
來源丨總臺環球資訊廣播
編輯丨陳濛 楊楠
簽審丨關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