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羅馬尼亞、波蘭、葡萄牙三國分別舉行了三場選舉。
羅馬尼亞獨立候選人“逆襲”成功;
波蘭大選首輪投票結束,中間派與保守派候選人難分伯仲,最終結果要到第二輪選舉之後才能揭曉;
葡萄牙選舉未能産生多數派政府,極右翼政黨卻取得歷史性佳績,當選總理勝選時高呼,“不要再有提前大選了”。
接連舉行的三場選舉給歐洲大陸帶來了什麼影響?
當前歐洲民眾對於主流政治不滿,一定程度上回歸保守,給歐洲極右翼政治勢力崛起帶來土壤。
從這三場選舉中還可以看到,傳統的政治力量更多是利用一些強制性手段,在選舉之外採取“盤外招”與極右翼進行博弈。
未來,歐洲的政治環境競爭程度、相互攻擊程度會擴大,但傳統主流政黨並沒有足夠的方式、資源或者手段,讓選民有正向回饋。這就造成了歐洲未來政治的鬥爭越來越激烈。執政能力、政策實施、各方政治共識等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缺失。
羅馬尼亞:驚心反轉
羅馬尼亞常設選舉機構(AEP)當地時間5月19日淩晨公佈的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初步計票結果顯示,羅馬尼亞獨立候選人、布加勒斯特市長尼庫紹爾·達恩在第二輪投票中獲勝。
羅馬尼亞近半年的選舉進程經歷數次戲劇性反轉,且爭議不斷,令該國一度陷入政治危機。
在去年11月24日舉行的第一輪投票中,名不見經傳的極右翼候選人傑奧爾傑斯庫意外領先。同年12月6日,羅馬尼亞憲法法院以俄羅斯涉嫌干預選舉為由裁定首輪投票結果無效。
今年5月4日,羅馬尼亞重新大選,11名候選人參選。首輪投票中,傑奧爾傑斯庫的盟友、羅馬尼亞人團結聯盟黨主席西米翁以40.96%的得票率一騎絕塵,高出位列第二的獨立候選人、布加勒斯特市長達恩兩倍。本以為極右翼的西米翁即將鎖定總統寶座,但在5月18日的選舉中,堅定支持歐盟的達恩卻實現了反超。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董一凡:
羅馬尼亞總統選舉備受關注,關鍵在於羅馬尼亞政府,乃至整個歐洲,對於極右翼勢力日益上升的防範以及採取的措施。
這並不是極右翼候選人第一次在羅馬尼亞總統選舉獲得優勢了。
未來,無論是羅馬尼亞還是歐洲,政治上的碎片化和不確定性還將進一步發展。
波蘭:搖擺!搖擺!
波蘭國家選舉委員會19號公佈的最終計票結果顯示,沒有候選人獲得超過半數選票,得票率領先的公民聯盟候選人、華沙市長恰斯科夫斯基和獨立候選人納夫羅茨基將進入第二輪投票。
作為歐盟和北約重要成員,波蘭政局變化關乎整個歐洲格局。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董一凡:
無人過半,反映了波蘭社會處於撕裂化和碎片化的狀態。
雖然執政黨憑藉執政優勢在第一輪選舉中領先,但是另外一位候選人在第二輪投票中能否把波蘭社會的保守主義、民族主義凝聚成支持率,會增添第二輪投票的不確定性。在這一過程中,波蘭總統究竟花落誰家還不確定。
確定的是:未來政府的搖擺性,會影響波蘭內外政策的穩定性,以及在歐盟內部所發揮的作用。
葡萄牙:靜靜的顛簸
葡萄牙18日舉行議會選舉,官方統計結果顯示,由葡萄牙現任總理蒙特內格羅領導的民主聯盟獲得最多席位,但未獲議會絕對多數所需的116席,無法單獨組建政府。
這是葡萄牙在不到4年內第三次提前舉行議會選舉。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董一凡:
葡萄牙政治環境與整個歐洲大陸一樣。一方面,在危機和壓力下,政策妥協空間越來越小,各黨派的爭奪愈發激烈。
另一方面,歐洲整體經濟形勢讓民眾不滿,很容易促成極右翼勢力的上升。傳統政黨的生存空間受影響。
此前,葡萄牙長期是中左力量佔據執政地位。這次中右卻繼續獲得執政優先權,反映了很多民眾對中左力量已經心存不滿。
多重因素作用下,歐洲多國的政治不穩定性在上升。
來源 | 總臺環球資訊廣播
記者 | 董晶晶
編輯 | 汪一鳴
簽審 | 張晗 鄒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