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據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微信公眾號消息,近來,中國公民因私下換匯遭受損失、被騙等案件頻發。中國駐英國使館梳理了相關典型案例,希望廣大在英中國同胞以案為鑒,加強防範,確保安全。
典型案例1
某留學生在網絡聊天群組內看到一則自稱能夠提供“優惠匯率”的私下換匯廣告,因對方出示了“某金融公司工作證”並自稱“正規渠道”,當事人當即找到對方表示願意換匯,對方也確實按照“優惠匯率”將當事人給出的英鎊兌換成人民幣。然而,當事人數月後回國取現金時,該卡突然被提示暫停交易。第二天,銀行通知當事人,警方已要求對其賬戶進行司法凍結等待調查。經調查發現,原來當事人換匯款項中有部分屬於詐騙所得,已被公安機關鎖定,要求當事人需全額退賠贓款。
【使館提醒】
私下換匯難以確定對方資金來源合法性,缺乏安全保障。如被動捲入詐騙甚至洗錢犯罪等案件,當地銀行可能會對涉案賬戶進行凍結或無理由銷戶。同時,私下換匯涉嫌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非法買賣外匯,達到一定數額的,可能構成非法經營罪,或將面臨罰款、拘役甚至刑事處罰。
提醒我公民務必通過銀行等正規合法渠道換匯,不輕信所謂“優惠匯率”等説辭,同時避免小額多次存款等有洗錢嫌疑的行為。同時,如不幸遭遇“換匯”類型詐騙,須及時向當地警方報案,並注意收集提交嫌疑人身份信息、涉案賬號、轉賬記錄等證據。如被騙款項係通過中國內地銀行轉賬,須向國內戶籍所在地報警或通過國內親友向警方求助。
典型案例2
留學生李某為購買某知名歌手倫敦演唱會門票,通過英國當地演唱會門票轉讓平臺聯繫到一位自稱“轉票”的人員購票,對方稱需通過支付寶轉賬方式支付票款,李某按要求轉賬後,對方並未向其出票並失聯。
典型案例3
某留學生通過小紅書平臺發帖收購某知名歌手倫敦演唱會門票,隨後與一名在評論區表明“出票”意願的男子通過電話、聊天軟體等交流購票事宜。對方要求當事人通過銀行轉賬方式向其支付票款,隨後又以算錯票款需補“差價”、需支付“擔保費”等為由向當事人索要錢款。後對方表示,因尚未達到購票平臺規定轉票時間無法轉票,提出向當事人退款。在退款過程中又以沒有人民幣、銀行卡和其他支付軟體被凍結、通過華人超市換匯需要手續費等各種理由不斷要求當事人轉賬,否則無法向其退款,並承諾之後會返還相關費用。當事人轉賬超5萬元人民幣時,騙子為取得其信任,向其賬戶轉回部分錢款,且一段時間內未再向當事人要錢,於是當事人便對騙子承諾會向其退款一事更加深信不疑。而後,騙子又以換匯系統升級激活、收款通道變化需補手續費等理由反復要求當事人轉賬,當事人直至向對方轉賬十余萬元時遂覺被騙。
【使館提醒】
英國演出展覽種類繁多,購票渠道多元。提醒我公民在觀看演出或展覽前,選擇正規渠道購買相應門票,對社交媒體上發佈的票務信息保持警惕,以防落入詐騙分子圈套。如不幸上當受騙,切勿越陷越深,應及時報警並聯繫銀行等金融機構採取止付、凍結等措施,防止遭受進一步損失。
典型案例4
某留學生通過某社交平臺與一女性用戶交友,隨後通過某實時聊天軟體進行交流。幾天后,對方邀請當事人線下見面“約會”。然而,在確認當事人已出發後,隨即暴露賣淫目的,同時女方所謂挂靠“酒店”工作人員還通過電話聯繫當事人。遭當事人拒絕並挂斷電話後,該號碼又向當事人發送威脅性、恐嚇性文字信息及血腥圖片、視頻等。當事人見狀迅速拉黑有關人員社交媒體賬號及電話,所幸未造成進一步損失。
典型案例5
某留學生通過某社交平臺發帖為自己開設的鋼琴課程招募學員,很快便有一人私信詢問鋼琴專業問題,並稱需再考慮幾天是否加入課程。幾天后,騙子聯繫當事人,稱考慮好了,並表示願付多一倍的課時費,但要求到當事人住所附近面談。當事人向其發送住所附近定位後,騙子又找理由更換見面地點。然而,待當事人到達指定地點後,騙子並未現身,當事人同時接到一陌生電話,稱該騙子是他們集團的重要員工,懷疑其向當事人洩露了公司重要信息,要求當事人通過支付寶或購買禮品卡的方式繳納幾百英鎊保證金,並以知曉當事人住址為由,威脅當事人如不照辦將承擔涉及人身安全的嚴重後果。當事人挂斷電話後,實時聊天軟體賬號上又收到血腥內容的警告視頻。當事人見狀迅速拉黑有關人員賬號及電話,所幸未造成進一步損失。
【使館提醒】
“仙人跳”類詐騙案件近來在英頻發。詐騙分子常以戀愛交友、收購二手物品、上課等理由為掩護,通過實時聊天軟體持續實施騙術,逐步騙取受害人信任後便約定線下見面,利用受害人離開熟悉地點和暴露個人隱私後的恐慌心理,以威脅、恐嚇的方式逼迫受害人轉賬。
提醒我公民切實提高防範意識,注意甄別社交媒體信息真偽,注重保護個人隱私,切勿輕易前往陌生地點與陌生人員見面。如遭遇威脅、恐嚇情況,應冷靜理性應對,第一時間報警求助,防止跌入詐騙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