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 題:為奮進新征程提供強大精神支撐——黨的二十大以來精神文明建設成就綜述
新華社記者
國家強盛、民族復興,需要物質文明的積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昇華。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黨的二十大以來,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設,推動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不斷提升,精神面貌更加昂揚,為奮進新征程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堅定理想信念 持續固本培元
精神文明建設,説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設、靈魂建設,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黨的二十大以來,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著眼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不斷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讓理想信念的明燈在人民群眾心中閃亮。
大眾化傳播科學理論,聽黨話跟黨走的信仰根基不斷厚植——
一支立麥、一名理論講解員,在浙江杭州“‘青’你來説·理論開放麥基層理論研講”活動現場,青年們圍繞“黨的創新理論我來講”主題,開麥暢言,氣氛格外熱烈。
“開放麥”形式是浙江理論宣講省級層面的新探索,通過將年輕人喜愛的脫口秀形式運用到理論傳播中,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用接地氣、有生氣、富有吸引力的大眾話語,才能架起科學理論通向群眾的橋梁。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是十分生動的,我們的學習也應該是生動的。
黨的二十大以來,精神文明建設戰線堅持以百姓視角、百姓語言、百姓情懷推動理論與大眾“零距離”“面對面”,推動黨的創新理論來到群眾身邊,走進百姓心田。
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山東淄博“明理衚同”、重慶“小院講堂”等理論學習活動深受群眾歡迎;“8090新時代理論宣講團”、復旦大學“星火”黨員志願服務隊等傳唱“新思想”,有力激發群眾共鳴;中央主要媒體推出重點欄目和融媒體産品,理論普及半徑持續拓展……
思想光芒照亮前路,理論學習直達心間。
當黨員、幹部更加自覺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當理論宣講“青年講給青年聽”,當理論學習輔導讀物上榜“農民喜愛的百種圖書”,黨的好聲音化作社會最強音,迴響在中華大地。
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繼續前進的奮鬥熱情充分激發——
今年4月3日,“禮讚民族英雄、弘揚抗戰精神”教育活動啟動儀式在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舉行,近千名師生來到這裡,撫今追昔,于黨史中汲取新的力量。
“今天我們在課本裏讀到的‘勝利’,是無數人用鮮血換來的。真正的緬懷是讓他們的精神活在每個人心中,這是對英魂最好的告慰。”北京東直門中學初二學生張瀚仁説。
從抗戰精神、大慶精神、特區精神到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向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昂首挺進,需要以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啟迪智慧、砥礪品格,解鎖“強國有我”的精神密碼。
飽蘸中國精神的優秀文藝作品不斷涌現;中共一大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地遊人如織,參觀者在紅色文化中自覺接受思想洗禮;“學雷鋒·文明實踐我行動”等主題活動持續開展,精神傳承融入服務人民的具體實踐。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持續增強——
“買到了,真的太好看啦!”國家博物館內,捧著兩枚剛買到的“鳳冠冰箱貼”,觀眾小袁難掩興奮之情。
這款文創産品以國博館藏文物“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設計原型,一經推出便迅速成為現象級“爆款”,引得眾多遊客競相收集。
文化自信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體現在我們對中國文化、歷史和傳統的由衷熱愛之中。
黨的二十大以來,精神文明建設戰線致力於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生活,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追捧。
2024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14.9億人次,越來越多人感嘆不虛此行;動畫電影《哪吒2》一次次刷新票房紀錄,《黑神話:悟空》大幅刷新國産遊戲銷售紀錄,新編越劇《新龍門客棧》等持續火熱,彰顯出強烈的文化認同感。
圍繞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品牌活動、“我在文明實踐中心過佳節”系列活動,讓傳統節日在基層火起來……
精神文明建設戰線用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呈現方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人們在厚植文化自信中,聆聽著跨越時空的文明迴響,領略著中華文化的嶄新氣象。
構築道德高地 激發向善力量
2024年9月29日,首都北京,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隆重舉行。以國家之名褒揚英雄,以國士之禮致敬功臣。
一枚枚勳章獎章,銘記著不可磨滅的功勳,鼓舞著新時代奮鬥者前行的腳步。
黨的二十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注重典型示範、樹立先鋒導向,在全社會弘揚道德模範高尚品格,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精神文明建設戰線持續開展先進模範表彰工作,推動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社會氛圍。
啟動第九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持續發佈“最美人物”“時代楷模”“中國好人”,一批事跡突出、品德高尚、社會認可的先進模範為人們所熟識。
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哪有榜樣,哪就有新氣象。
精神文明建設戰線運用基層巡講、新聞報道、公益廣告、文藝作品等形式,宣傳模範先進事蹟;與此同時,邀請道德模範深入基層一線,讓榜樣的力量帶動更多人奮力前行。
尊崇模範,更要關愛模範,讓有德者有得,讓好人有好報。
“您的肩膀扛起了巨大的社會責任,給大家作出了示範和榜樣。”今年1月26日,道德模範慰問組來海南專程看望慰問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文兵,向他致以誠摯問候和節日祝福。
多年來,各地持續開展先進模範關愛行動,通過政策保障、資金支持、志願服務等方式,幫助模範人物解決實際困難。
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關係國家前途命運。
今年2月14日,湖南省教育廳精心打造的“我是接班人”2025年春季開學第一課《相約新學年幸福向未來》上線。課堂上,圍繞“我和自己、家人、朋友、學校、未來”五大板塊,生動的故事和案例引導孩子們錨定目標、播種希望、健康成長。
近年來,遼寧、安徽、福建、雲南、甘肅、江西、內蒙古等地紛紛組織豐富多彩的“開學第一課”,打造系列德育活動,推出各類研學活動,令未成年人在充分感受祖國大好風光、民族悠久歷史、優良革命傳統和新時代偉大成就中,增強道德觀念。
同時,全國“新時代好少年”先進事蹟持續發佈,通過深度挖掘、多角度展示發生在少年兒童身邊的感人故事,在未成年人中營造學先進、當先進的濃厚氛圍。
立精神支柱、樹價值標杆、育時代新人。
“讓不同行業、不同群體都能學有榜樣、行有示範,形成見賢思齊、爭當先進的生動局面”“建立健全關愛關懷機制,維護先進人物和英雄模範的榮譽和形象”。《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的願景,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
深化文明創建 提升民生福祉
走進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星陽菜場,過道寬敞明亮,攤位井然有序。前來買菜的顧客説,買菜的體驗好了,生活的幸福指數都上去了。
近年來,寧波市打造多條“最美上學路”“放心菜場路”,針對各類“小破舊”區域因地制宜開展微改造、微提升,以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再上新臺階。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相關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在文明城市創建中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工作方案》,以文明城市創建推動構建群防群護、應保盡保的社會化網絡。
北京市圍繞“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實施情況深入聽取意見建議;上海市持續深化“人民城市 文明風采”主題活動,推進落實文明創建為民實事超1600件;新疆組建文藝宣講小分隊、打造“文明實踐大巴扎”等特色活動品牌,把文化服務送到各族群眾身邊;天津市津南區構建文明實踐陣地矩陣,用生活化、場景化的方式潛移默化育新風;江蘇省南通市一手抓常態化教育引導,一手抓細節性曝光懲戒,引導市民養成文明習慣;四川、重慶打造川渝文明實踐“一廊四帶”,以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和志願服務惠及群眾……
黨的二十大以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始終秉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更加常態長效、務實求實,既美化了城市外在形象,又提升了百姓生活品質。
文明創建為城市賦能的同時,也讓鄉村舊貌換新顏。
今年3月,一條喜訊在黃虎村村民的朋友圈“刷屏”:在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擬命名名單公示中,該村榜上有名。黃虎村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郊區,近年來逐漸發展起文化創意産業。
“現在吸引了武術、茶藝、陶藝等20個工作室入駐,盤活22戶農戶的閒置房屋。”黃虎村村委會主任楊博説,遊客的到來帶動了民宿入住、餐飲消費、産品銷售,解決了周邊農民就業,人均每年能增收2萬元。
從黃虎村到貴州綏陽縣小關鄉小關村,從河北正定縣正定鎮到海南文昌市龍樓鎮,一大批村鎮以文明創建為載體,帶動特色産業蓬勃發展、村民生活蒸蒸日上、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走出一條景美民富、文明和諧的振興之路。
文明單位是行業文明的助推器,也是社會文明的催化劑。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切實加強行業指導,一大批全國文明單位以創建促事業發展,以發展樹行業旗幟,成為行業的“文明樣板”,助推愛崗敬業、爭創一流、共創美好的行業新風吹遍中華大地。
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
各地各部門以組織開展文明家庭創建為抓手,優化創建思路舉措,在政策導向、指標體系等方面與其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融合配套、相互促進。
針對青壯年家庭成員工作壓力大、家庭負擔重問題,加強關懷幫扶,幫助解決子女教育、居家養老等“急難愁盼”,使創建工作更接地氣、更貼民心。
河南、吉林、山西、陜西、黑龍江、青海、寧夏等地搭建文明家庭創建的社區平臺,與文明小區、文明樓院創建相結合,引導人們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中,提升精神境界。
學校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創建文明校園關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全國文明校園創建過程中,大中小學對標“思想道德建設好、領導班子建設好、教師隊伍建設好、校園文化建設好、優美環境建設好、活動陣地建設好”的創建標準,在機制創新、文化浸潤、實踐育人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始終以增進民生福祉為出發點,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五大創建”的評估標準愈發完善。
2023年以來,精神文明創建工作以“瘦身、減負、少測、低擾、降噪、提質”為思路,從制度設計、指標設置、評估方式、認定辦法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進,既讓創建成效可感可及,又讓評估工作低感無擾。
如今,群眾提出的意見有人聽,群眾身邊的問題有人管,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百姓臉上的笑容,成為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成效的暖心注腳。
弘揚時代新風 涵養文明習慣
禮金改為“壽袋”,放進20元錢和沉甸甸的大米聊表心意;菜品統一、適度減量,一桌上六到八個菜……不久前,廣西百色市田東縣祥周鎮模範村村民陸學超的61歲生日,過得簡樸又隆重。
近年來,廣西以“紅白事”節辦簡辦為切入點,因地制宜統一操辦規模、宴席標準、服務隊伍、禮金上限、監督管理,讓群眾有據可依;廣東倡導“紅事一杯茶、白事一碗粥”,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逐步成為新風尚……近年來,各地“紅白事”紛紛“瘦身”,文明新風吹靚和美鄉村。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推進移風易俗,正是“鑄魂”的內在要求。
黨的二十大以來,相關部門指導各地把移風易俗融入鄉村治理體系,聚焦“高額彩禮”“厚葬薄養”“打牌賭博”“封建迷信”等問題,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和禁毒禁賭會等群眾自治組織,修訂村規民約,推動鄉風文明煥發新氣象。
高價彩禮、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得到遏制的背後,文明新風正在潛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成為鄉親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
堅持勤儉節約、反對“舌尖”浪費,中華傳統美德在新時代續寫新篇章。
2024年,中辦、國辦印發《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加快形成切實管用的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
米粒雖小,照見傳統美德的熠熠光輝;節約甚重,映射當代中國的良好風尚。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組織幹部群眾開展“節約糧食”主題宣講會,用老一輩軍墾戰士開荒造田、生産糧食的故事教育大家減少浪費;西藏拉薩建立制止餐飲浪費“紅黑榜”制度,定期開展監督檢查……通過持續努力和全民參與,倡導節約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
“推薦半價菜、小份菜更適合”“剩菜剩飯可以打包帶走”,如今餐館、食堂裏的對話折射理念之變,節約新“食尚”正深刻影響著大眾的生活,成為餐飲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共識。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推動形成良好的信用環境,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
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作出“弘揚誠信文化,普及誠信教育”“推動形成守信踐諾的良好社會風尚”等重要部署。
從持續推出“誠信之星”、開展“誠信興商宣傳月”等活動,到新聞媒體進行輿論監督,依法依規加大對嚴重失信行為的曝光力度,再到各地設立“誠信積分”“誠信檔案”,打造“誠信教育基地”“誠信主題公園”,“知信、用信、守信”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
網絡文明,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
每年舉辦中國網絡文明大會、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連續推出“新時代網絡文明公益廣告”徵集展示活動,開展“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網絡直播領域虛假和低俗亂象……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日益壯大。文明新風持續吹拂,文明習慣不斷養成。
如今,觸碰文物、亂塗鴉等行為逐漸減少,文明旅遊不再停留在口號;車輛禮讓行人成為共識,交通文明助力平安出行;觀眾席“掌聲取代謾罵”,文明觀賽讓喝彩更有力;網暴、造謠為人不齒,億萬網民的精神家園愈加清朗……
文明愈發成為一種習慣,在落細、落小、落實中化作具體而微的平凡實踐,不斷彰顯平凡中的非凡力量。
踏上新征程,揚帆再啟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作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大部署,對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改進創新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工作機制,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等工作提出新要求。
面向未來,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必將以新的氣象、新的作為邁上新臺階,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