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5月23日在京召開。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黨的二十大確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站在嶄新起點、總結過往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指示中進一步強調“新時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設要有新氣象新作為”,並鮮明提出“四個要”。
——“要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強,才能方向明、人心齊、底氣足”。
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各種不確定難預料的風險挑戰,需要不斷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讓全體人民始終擁有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開拓進取的主動精神、健康向上的價值追求。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就難以同心同德向前進;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
因此,深化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人民自覺做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以共同價值追求凝聚人心、匯聚民力。
——“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最終目的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正如《之江新語》中所言,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思想道德建設一定要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創造實實在在的載體,寓教于樂,入耳入腦,深入人心,潛移默化。
充分把握文化這種“化人”“育人”作用,習近平總書記今年春節前夕赴遼寧考察時指出:“要努力提高文化原創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通過以文化人更好聚人心、暖民心、強信心,充分激發廣大幹部群眾改革創新、振興發展的激情和鬥志。”
從《我和我的祖國》《覺醒年代》《谷文昌》等文藝作品中感悟家國情懷,于文化遺産地、國家文化公園等地見證文脈傳承,在“詩詞熱”“文博熱”“國潮風”中增強文化自信……可感可及的文化,正不斷豐盈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激勵全體人民奮勇前進。
——“要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發揮先進典型示範作用,進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
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是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徑,體現著在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系統觀念,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聚焦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焦點問題,要提高文明城市創建質效,以文化的力量賦能鄉村振興,推動文明鄉風建設,弘揚新風正氣,倡導科學精神,推進移風易俗,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道德是社會文明進步、團結和諧的基石。加強公民道德建設,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著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引導人們自覺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本次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202個全國文明城市(區)、60名(組)全國道德模範等受表彰。鄧小嵐、林佔熺等新一批全國道德模範,感動中國、激勵人心,幫助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濃厚社會氛圍。
——“要加強組織領導,深化改革創新,廣泛動員社會參與,形成齊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設長效機制。”
在重要指示中,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形成齊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設長效機制”,為下一步工作擘畫明確目標。
如何形成這一機制?加強組織領導提供保障,深化改革創新提供動力,社會廣泛參與是應有之義。
著眼于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已經作出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改進創新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工作機制,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産品供給機制,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等改革部署。
前行道路上,把黨中央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實處,鍥而不捨、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品質發展,必將凝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力量。
策劃:張曉松
主編:林暉
主筆:徐壯
視覺:朱思明、包昱涵
新華社國內部製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