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專稿:近日,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時報》刊發該國學者米拉斯·吉恩巴耶夫(Miras Zhiyenbayev)的評論文章指出,在全球安全框架重構的背景下,中國與中亞五國以平等與相互尊重的合作為基礎,開闢了多邊主義新範式。通過共同簽署永久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並建立定期舉行多邊峰會的機制,中國與中亞國家攜手構造了超越零和博弈的地緣政治穩定區,為動蕩世界注入了寶貴的確定性。
文章指出,在當今世界格局下,蓬勃發展的中國—中亞夥伴關係愈發引人注目。目前,傳統全球安全框架正在瓦解,多邊機構承受重壓,世界秩序日趨支離破碎,廣大中小國家面臨非此即彼的陣營抉擇壓力。然而,在歐亞大陸腹地,哈薩克斯坦及其鄰國卻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即以自主平等的姿態和中國這個大國展開協作,共同構建新型安全與發展機制。中國與中亞五國共同簽署的永久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正是此類機制的典範。當大國博弈在其他地區不斷升溫時,中國與中亞攜手打造了地緣關係穩定與互動富有建設性的示範區。這向世界傳遞了一則不言而喻的信息:即便在世界格局日益錯綜複雜的當下,依然可以構建以對話促合作的包容性夥伴關係。中亞各國通過與中國進行更深入的區域合作,能夠鞏固各自主權和穩定,進而更加從容自信地與所有夥伴開展合作,這種模式與一些國家競爭中常常瀰漫的零和博弈思維形成鮮明對比。
文章表示,中國—中亞合作模式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其創新地融合了雙邊與多邊互動。與某些西方大國偏好通過雙邊渠道以最大程度施加影響力不同,中國與中亞國家在牢固的雙邊關係外,更踐行了真正的多邊主義夥伴關係。定期舉行的中國—中亞峰會就是最直觀的例子——各方能夠以平等的身份坐在會議桌前,圍繞宏大的、具有前瞻性的合作方案展開探討,不單單關注當下合作取得的成果,更強調多方協作對各國人民未來發展的深遠意義,致力於構建超越政府層面的、具有更廣泛基礎的合作紐帶。這一做法是互利共贏的,中亞國家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接觸到中國廣闊的市場和先進的技術,也能系統學習中國關於經濟特區管理、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領域的豐富經驗。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多邊主義進程步履維艱的時代,中國與中亞國家正在悄然開創一種新的多邊主義範式,即少一些空洞的意識形態論,多一些務實合作。
文章還指出,中亞常常被描繪成東西方博弈的角力場,但哈薩克斯坦及其鄰國通過與中國的合作有力證明,這片土地可以成為聯結各方的合作紐帶。事實上,中國與中亞關係的深化不僅為中國和本地區創造了切實利益,也使得其他國家受益。以全球供應鏈為例,近年來,歐美國家持續探索如何實現供應路線多元化,得益於中國主導的超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條橫貫哈薩克斯坦、跨越裏海並直達歐洲的“走廊”已然貫通,這條通道見證了歐洲和中國之間貨運列車和卡車班次的激增,從電子産品到農作物,各類商品川流不息,歐洲企業由此獲得比海運更快捷的運輸優勢。本質上,中國推動中亞互聯互通的努力也為西方國家開闢了一條新的貿易之路,顯著提升了全球供應鏈韌性。此外,中國在中亞地區的投資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改善了當地民生,化解了可能滋生的反全球化不滿情緒,這同樣符合各方利益。由此可見,一個更加互聯互通的中亞對東西方而言是雙贏的。
文章最後稱,在這個國與國之間常常充滿不信任與激烈競爭的世界裏,哈薩克斯坦與中國的合作故事卻是一個令人欣慰的例外。兩國共同擘畫了面向未來數十年的夥伴關係藍圖,將穩定、發展和相互尊重置於關鍵位置,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基於同中國的夥伴關係,哈薩克斯坦感到越來越安全和繁榮,日益自信地與其他國家交往,這又有助於促進中國所樂見的地區穩定。(宮夢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