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儋州打造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融合發展“樣板間” 為産業發展插上科技“翅膀”
海南澳斯卡國際糧油加工項目生産線上的成品油。 資料圖
近日,海南澳斯卡國際糧油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澳斯卡糧油)的生産車間如往常有序運轉。不難發現,這裡是一個“矛盾”的地方:這裡是繁忙的,機器轟鳴不停,經過灌裝、打包等工序,一桶接一桶的花生油、山柚油等産品從生産線走向全國市場;這裡又是空曠的,偌大的車間只有幾名員工“在崗”,主要負責關注設備運轉情況。
空曠的澳斯卡糧油生産車間是儋州打造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融合發展“樣板間”的生動縮影。儋州依託現有産業基礎和政策優勢,打造自由貿易港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建設自由貿易港人才集聚高地,加強區域科技創新協同合作,全力塑造高品質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科技繪就工業轉型新圖景
“澳斯卡糧油管理運營系統將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融入了AI和算力等多項技術,提前設定程式,監測産品參數異常波動,實現工廠的數字化、可視化。”澳斯卡糧油董事長張慧介紹。
據介紹,澳斯卡糧油的生産線高度自動化,只需通過數字化程式設置,原料就能從筒倉經輸送設備進入預處理和浸出車間,再進入精煉廠車間和包裝油車間——幾乎不需要工人參與,智慧化生産就能自動完成花生到花生油的“蛻變”。目前澳斯卡糧油擁有年加工200萬噸菜籽/大豆生産線、年加工30萬噸油脂精煉生産線和年加工16萬噸包裝油生産線,年産量近百萬噸,2025年預計産值80億元。
澳斯卡糧油智慧化工廠是科技賦能傳統工業産業轉型升級的生動體現。在儋州,越來越多工廠插上“科技翅膀”,打造起“數字底座”,開啟了“智造新時代”。
4月19日,京博(海南)新材料有限公司與海韻(海南)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攜手打造的海南省瀝青基新材料重點實驗室揭牌成立,成為儋州洋浦首個省級新材料研發平臺,標誌著儋州洋浦在瀝青基新材料研發領域躍上新臺階,將為海南千億級石化新材料産業集群注入強勁創新動能。
京博(海南)新材料有限公司瀝青所副所長儲一帆介紹,海南省瀝青基新材料重點實驗室基於産業發展痛點問題,貫穿“原油-瀝青-應用”全産業鏈,圍繞綠色、低碳、耐久、再生四大方向開展前沿技術研究,重點聚焦高性能道路瀝青材料研發與應用,致力於提升海南省熱帶氣候條件下道路瀝青材料耐高溫、抗形變、耐鹽蝕的性能,滿足中國華南地區及東南亞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高品質瀝青材料的需求。
儋州依託現有産業基礎和自由貿易港政策優勢,加速推動科技成果向生産力轉化,支持企業設立研發機構,組建産業創新研究院、産業創新聯合體和産業創新聯盟。此外,儋州加強對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培育和服務。為助力企業申報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儋州市科工信局聯合第三方服務機構成立專業服務隊伍,為企業進行“一對一”指導。通過分析企業優勢與短板,宣傳惠企政策,指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解決申報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目前,儋州有效期內的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已達到27家,涵蓋製造業、信息技術、新能源、環保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強勁的創新活力與經濟發展潛力。
科研助力農業生産“結碩果”
盛夏已至,氣溫漸漸升高,儋州市大成鎮推賽村木耳種植基地採摘季已然結束,海南大學農藝與種業專業研二學生於家堃卻仍像往常一樣按時到基地“打卡”——這片佔地面積500畝的基地于他而言是一間露天“實驗室”。2023年,依託這片基地,海南大學熱帶農林學院成立海南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作為科技小院團隊一員,于家堃時常和老師同學到基地進行白背毛木耳繁育,並開展林下種植食用菌推廣工作。
“我正在做出耳實驗,後續將根據出耳情況看是否能申請新品種。”于家堃説,他參與培育的白背毛木耳品種與原有品種相比,在高溫下生長速度更快,在種植上更有優勢。近日,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啟動“獵菇行動”,由研究生構建專業調研團隊,對不同生態環境下的野生食用菌種質資源展開地毯式收集,並建立完備的種質資源庫進行妥善保存,同時開展食用菌種質資源遺傳特性研究,為後續新品種選育積累理論知識。通過栽培試驗,篩選出契合海南氣候與土壤條件的優質菌種,逐步形成標準化栽培技術體系。
除了培育新品種,科技小院團隊成員還指導農戶種植,助力産業發展提質增效。“目前一畝白背毛木耳産量約7000斤,畝産值達5萬元。”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負責人羅燦表示。在“公司+科技小院+村集體+農戶”的合作模式下,目前儋州大成鎮白背毛木耳種植面積超300畝,幹品年産量達到600噸,有效帶動當地農戶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長期以來,儋州充分用好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南大學等科教單位的科技力量,為儋州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2023年以來,各項農業領域的産學研平臺陸續成立。
位於儋州市東成鎮的儋州木薯科技小院內,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和海南大學等科教單位多名園藝類、農林類專家入駐,為這片食用木薯種植加工基地提供可靠技術保障。據了解,儋州木薯科技小院種植華南9號木薯品種,這是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利用海南地方收集的優良單株培育出的優良品種,近年來,該品種在當地推廣種植面積累計超過1萬畝。
“基地引進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研究所設計的全國首條木薯粉濕法加工生産線,搭配高溫烘乾技術,木薯粉日産量最高可達30噸。”海南晨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文傑介紹説,目前基地已形成從木薯種植、鮮薯直髮、去皮真空包裝,到木薯粉深加工、冷庫倉儲、線上銷售的全産業鏈佈局。
政策構築人才集聚“強磁場”
“在海南求學的6年,我與這座美麗的島嶼結下了深厚情感。完成學業後,我渴望留在儋州工作。”6月21日,到洋浦展示館、澳斯卡國際糧油公司、東坡書院等地參觀後,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Elaf流露出想留在海南工作的願望。當天舉行的儋州市國際人才供需對接會為她和其他留學生搭起了橋梁——儋州市相關部門詳細介紹了稅收優惠、跨境便利、産業扶持等方面的政策,充分展現儋州的優勢與潛力,向全球人才發出“儋洋邀約”。
據了解,儋州市國際人才工作站作為儋州洋浦推進國際人才服務的創新載體,將提供包括人才引進對接、政策諮詢、創業指導、工作許可辦理、企業註冊等在內的“一站式”服務。同時還將建立雙語招聘信息庫,提供2年免租孵化空間及創業輔導,並策劃文化交流活動促進國際人才融入本地生活。
“儋州的政策和環境對國際人才而言十分有利,我們正在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人才來到儋州。”儋州市國際人才工作站站長吉米激動地説。
近年來,儋州強化人才體系建設,堅持分類施策、以産聚才,創新市場化、國際化人才招聘模式,加快引進新材料、新能源、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産業急需緊缺人才,推動優勢産業關鍵人才集聚發展。
此外,儋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持續為科技工作者做好暖心服務,推動專業人才將知識技能帶進農村、企業,積極搭建科技創新交流與合作平臺,紮實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同時,儋州精心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科技文化活動,不斷優化科普場館的參觀體驗內容以及服務品質,在全市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氛圍,讓科技創新的成果不斷滿足全體市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心怡)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