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保亭在全國率先構建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發展“標準+服務”體系 檳榔谷裏,民族文化“活”起來
跟著80歲的黎族阿婆學織黎錦,聆聽用鼻簫演奏的流行音樂,再參加一場熱熱鬧鬧的黎族婚禮……7月2日,走進位於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的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以下簡稱檳榔谷),就像走進了一家民族文化“活態”博物館。
這些原汁原味、生機勃勃的文化呈現,背後有一套精細的“尺規”——近年來,保亭聚焦優秀民族文化保護傳承與高品質發展,以檳榔谷為實踐平臺,通過立法支撐、建立規範、創建載體,在全國率先構建了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發展“標準+服務”體系,為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發展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經驗。該創新舉措入選第20批海南自貿港製度集成創新案例。
一項立法保障,為民族文化築牢法制根基
在檳榔谷“甘什嘚”文化體驗區,黎族藝人黃龍乙手持鼻簫吹奏,一曲融合傳統黎調與現代韻律的音樂悠揚蕩開。自幼隨父學藝的他,今年4月正式成為保亭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黎族竹木器樂”代表性傳承人。
黃龍乙身份的“認證”與技藝的存續,離不開保亭出臺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這部條例以法治力量明確權責、劃定範疇——明確將黎族苗族等少數民族語言、口頭傳統、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樂器、繪畫、雕塑等八大類情形列為需保護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確保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在及時搶救和有效保護的前提下,通過合理開發利用得到傳承和持續發展,為民族文化從“自發存續”邁向“系統守護”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立法確權是根基,系統保護需延伸。2024年,保亭入選全國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地區,將保護觸角深入到文化創意的“確權存根”環節。當地設立版權保護服務站,簡化流程、降低成本,創作者可便捷為作品辦理“身份證”。
來自六弓鄉的民間音樂人黃亞平,其心血之作《歡迎你到六弓來》詞曲製作均成功登記版權。截至目前,保亭已有涵蓋版畫、攝影、音樂、手工藝等領域的上百件民間文藝作品獲得版權登記。掃描證書二維碼,作品信息躍然屏上,傳統藝術借力現代技術,有了專屬的“數字底稿”。
一套行業規範,讓民族文化在守正中創新
“既然來了保亭,我就想體驗原汁原味的黎族服飾。”在檳榔谷的旅拍打卡點“風鈴橋”旁,湖南遊客陳若琳對著鏡子整理衣著。她身上所穿的是一件按照《保亭黎族賽方言服飾製作工藝規程》製作的傳統黎族服飾。她的朋友則選擇了一套經過改良的民族服飾,裙擺為輕紗材質,腰飾融入了銀色的流蘇,更顯時尚。
在旅拍換裝區域,檳榔谷專門為遊客提供了多元化的換裝選擇,一類是黎族五大方言傳統服飾和海南苗族傳統服飾,讓遊客感受真實的黎族與苗族文化;另一類則是經過改良,添加了時興元素的改良版民族服飾,以順應市場風潮,滿足遊客的不同需求。
民族傳統服飾的標準從何而來?
保亭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詹志亮告訴記者,保亭制定《關於建設黎苗文化保護傳承展示體驗區的行動方案》,明確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發展標準,制定了《保亭黎族賽方言服飾製作工藝規程》等標準,而且全國首創《景區非遺文物管理規範》等12項民族文化特色企業標準,為民族文化服務業發展提供標準依據,推動現代標準融入文化傳承,讓民族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有據可查。
“標準化並非束縛,而是對民族文化的尊重與傳承。”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經營中心總監李晶表示,標準化一方面能夠推動非遺技藝的留存與傳播,一方面能夠讓遊客感受到真正的民族文化,獲得更加沉浸式的文旅體驗。
一個示範載體,打造民族文化“活態”博物館
“當遊客踏進檳榔谷大門的那一刻,就進入了一個民族文化‘活態’博物館。”李晶説。
保亭通過創建民族文化保護示範載體,推動檳榔谷構建起政府政策支持、企業深度應用的標準化合作模式。“檳榔谷按照原景重現、技藝再現的創建路徑,打造涵蓋‘衣食住行’的黎族苗族生活生産場景,制定‘展示—體驗—傳承—研發’一系列標準化民族服務流程。”李晶介紹。
在這裡,樹皮衣、鼻簫、龍被、黎錦等非遺“寶藏”隨處可見,錯落有致的船型屋、墻角放置的耕種農具等,為遊客勾勒出原風貌的黎族苗族生産生活場景。
跟著迎親隊伍喝喜茶,走進黎家阿婆家品鷓鴣茶、嘗山欄酒,熱情的歌聲、溫暖的茶水能瞬間拉近彼此距離,讓遊客感受沉浸式的互動體驗。
鑽木取火、種山欄稻、跳打柴舞……在全國首個以黎族苗族文化為主題的原生態生活場景劇《檳榔·古韻》演出現場,黎族苗族青年男女相繼登臺,為遊客呈現精彩演出。
“7月中旬起,檳榔谷將每天開展44個演藝節目、200余場大小型演出,確保遊客隨時都能邂逅精彩。”李晶透露,未來檳榔谷還會將民族文化融入每一處細節、每一項活動,讓文化展現在遊客眼前,浸潤至遊客心中。(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余佳琪 通訊員 潘達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