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綜合報道:近期,歐洲多國持續遭遇極端高溫天氣,多個城市連續多日氣溫逼近甚至超過40攝氏度,引發公共健康危機。截至目前,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多國已報告多起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事件。與此同時,歐洲家庭普遍缺乏空調設備的現實引發廣泛關注。
空調為何稀缺?四重原因“層層設限”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截圖
儘管熱浪席捲歐洲大陸,但空調在歐洲家庭中的普及率遠低於其他地區。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美國約90%的家庭配備空調設備,而歐洲整體普及率僅為20%左右,其中英國僅為5%、德國更低至3%。
CNN分析指出,空調“稀缺”背後有四大主要原因:傳統習慣、建築結構、能源成本以及政策導向。
首先,歐洲長期以來缺乏使用空調的歷史需求。國際能源署能源效率與包容性轉型辦公室主任布萊恩·馬瑟韋(Brian Motherway)表示,“在歐洲,我們根本沒有使用空調的傳統,因為直到最近,空調還不是主要需求。”這使得空調傳統上被視為奢侈品而非生活必需品。
其次,歐洲大量房屋建於20世紀中葉甚至更早。以英格蘭為例,六分之一的住宅建於1900年之前,普遍缺乏安裝中央製冷系統的基礎結構。許多房屋窗戶小、樓層高、無預留管道,安裝成本高昂且施工複雜。在歷史保護區等地,空調外機的安裝還面臨著嚴格限制。
第三,空調的高能源消耗與歐洲偏高的電價也是現實障礙。CNN指出,自2022年俄烏衝突以來,歐洲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即使有所回落,電費開支依然高企,令許多家庭望而卻步。能源專家稱,對於許多中低收入家庭而言,空調不僅是購置負擔,更是“用不起”的開銷。
此外,政策層面也在客觀上抑制空調普及。歐盟為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積極鼓勵節能建築與綠色生活方式。西班牙政府曾出臺措施,要求公共場所空調設置溫度不得低於27攝氏度,以降低能耗。CNN援引研究指出,集中使用空調還可能使城市室外溫度上升2至4攝氏度,進一步加劇熱島效應。
慢熱覺醒:“熱浪”讓歐洲人“重新考慮空調”
然而,隨著“熱浪”愈發頻繁與持久,歐洲社會對空調的態度正悄然改變。
國際能源署報告預測,到2050年,歐盟地區空調設備數量將增至2.75億台,是2019年的兩倍以上。英國空調公司董事理查德·薩蒙透露,近五年來英國住宅空調諮詢量已增長三倍,“淩晨三點,人們熱得連睡覺都成問題。”
法國極右翼政治人物勒龐呼籲出臺“大規模空調基礎設施計劃”,並批評法國精英階層一邊要求普通民眾節能,一邊在享受空調辦公室與車內製冷。
但多位專家警告稱,若缺乏清潔能源配套,大規模推廣空調可能適得其反。牛津大學史密斯企業與環境學院副教授拉迪卡·霍斯拉(Radhika Khosla)指出,傳統空調高度依賴化石燃料,能源密集使用將反過來推動全球變暖,形成“氣候變化的惡性循環”。(丁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