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霍建陽):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也是台灣光復80週年。近日,2025“文化抗戰川渝行”兩岸媒體採訪活動走進四川省宜賓市李莊古鎮,兩岸抗戰將士後代、抗戰史研究學者和媒體人在李莊參觀抗戰時期重要的文化和教育機構舊址,共尋文化抗戰記憶。
李莊古鎮位於宜賓市東郊19公里的長江南岸,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抗日戰爭時期,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等10所知名高等學府、文化科研機構陸續內遷李莊,構建了以文化為核心的抗戰陣地。李濟、童第周、傅斯年、董作賓、梁思成、林徽因等一大批大師學者在李莊學術報國、科研報國,取得了開創性的成果,對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産生了深遠影響。
李莊古鎮(攝影:陳鑫濤)
抗戰時期,高校、科研機構遷往李莊時,在碼頭搬運行李的老照片。(李莊古鎮景區管委會供圖)
圖為李莊中國營造學社舊址內繪圖室復原場景,這裡是中國營造學社在李莊時期學社成員辦公的場所,《旋螺殿》《西南古建築調查概況》《記五台山佛光寺建築》等對後世古建研究有重要影響的文章在此整理髮表。(攝影:霍建陽)
圖為李莊中國營造學社舊址內,梁思成、林徽因臥室復原場景。(攝影:霍建陽)
1940年,同濟大學遷駐李莊,為了安置當時遷來李莊的同濟大學工學院學生,李莊將東嶽廟騰空,以做課堂使用。圖為同濟大學工學院部分師生在李莊東嶽廟前合影。(攝影:霍建陽)
兩岸人士在李莊同濟大學工學院舊址參觀。(攝影:霍建陽)
圖為同濟大學醫學院舊址。1940年,同濟大學遷駐李莊,在李莊辦學的六年間,同濟大學受到了李莊的援助,也在用文化、教育、醫療惠百姓、援抗戰,扶助當地民眾,設立附屬中學、小學,允許鄉民旁聽,傳播現代知識,為李莊這個千年古鎮注入知識和科技的新風。(攝影:霍建陽)
圖為位於李莊鎮同濟社區順河街的張家祠。抗戰中,“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及數千箱文物遷駐在李莊張家祠。在李莊的五六年間,“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還與“中央研究院”、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聯合舉辦過多次文物科普展覽。(攝影:霍建陽)
“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遷李莊文物運輸木箱。(攝影:霍建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