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月9日舉行“高品質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會上回答記者有關提問。
發佈會上,有記者提問稱,這兩年不少海外博主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來華見聞,中國的科技産品、潮玩等掀起了“中國熱”,海外網友也評論“中國真正把錢花在了建設上”,還有“中國變酷了”,對此怎麼看?
鄭柵潔回應稱,這背後應該是反映中國綜合國力的問題。回過頭來看“十四五”,中國的綜合國力應該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看經濟實力。除了經濟總量之外,中國還是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第一能源生産大國、第一人力資源大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社會保障體系,建成了全球數量最多的5G基站。現在,中國的實體經濟根基越來越強,“十四五”以來每年製造業增加值都超過30萬億元,我國連續15年穩坐全球製造業“頭把交椅”,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産量世界第一,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還有,中國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強。我們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網、高鐵網、港口網、城市軌道交通網、輸配電網、寬頻網,也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風電裝機、光伏裝機、充電樁、快遞網點等,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托起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便利生活。
第二看創新能力。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研發人員隊伍,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達到26個、佔比全球第一,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6萬家,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科技感越來越強。我們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創新從點狀突破到系統集成加速推進,“硬核産品”層出不窮。過去幾年,我們有了自主研發的高性能晶片和作業系統、有了賦能千行百業的AI大模型、有了能大幅提高生産效率的機器人,創新“勢能”向經濟“動能”持續轉化,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都在加快落地和實現,2024年“三新”經濟增加值超過24萬億元,相當於北京、上海、廣東地區生産總值的總和。
第三看軟實力。中國發展全球矚目,越來越多的國家與我們開展治國理政交流,學習借鑒中國方案、中國經驗。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為全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現代化模式,“人類命運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國家版本館、國家檔案館、國家文化公園等賡續中華歷史文脈,網劇、網文、網遊等文化“新三樣”在海外影響甚廣。
國際影響力、感召力明顯上升,共建“一帶一路”成為全球共同繁榮之路;我們大力推進自主開放、單邊開放,單方面免簽“朋友圈”擴大至47國,“中國遊”“中國購”持續升溫,2024年外國旅客入境量增長96%。
第四看抗衝擊能力。我們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糧食生産實現“21連豐”,去年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在大食物觀的引領下,穀物、肉類、花生、蔬菜、茶葉、水果等産量位居世界首位。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2024年油氣總産量首次超過4億噸油當量、發電量達10萬億千瓦時,煤、油、氣、核、可再生能源等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有力保障14億多人的用能需求。同時,大國儲備體系加快構建,物資儲備更加充分、應對衝擊的底氣更足。(丁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