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7月10日電(記者許雄)巍巍太行,億萬年雄峙天地間,默默俯瞰中州大地的滄桑巨變;英雄兒女,五千載薪火相傳,用熱血與赤誠譜寫民族的悲喜興衰。
88年前,盧溝橋畔一聲槍響,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由此揭幕。乙太行山區為肇始的敵後戰場,在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正面戰場一道,共同支撐起中華民族永不彎折的脊梁。然而,以敵後根據地有限的資源稟賦,要支撐起敵後抗戰何其不易。八路軍究竟憑藉什麼,喚醒了沉睡的山鄉,凝聚起人民戰爭的磅薄力量?
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進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的兩處八路軍總部舊址,試圖在歲月留痕中探尋這一歷史課題的樸素答案。
良好作風:八路軍在太行紮根的基石
八路軍的優良作風,是初到山西時與人民群眾迅速拉近情感距離的關鍵。抗戰期間,八路軍總部曾在太行山區輾轉多地。時至今日,在武鄉縣蟠龍鎮磚壁村,仍流傳著許多軍民魚水情的故事。
“八路軍駐進村裏,説話總是和和氣氣,還主動幫老鄉挑水、打掃院子,給大夥兒講抗日救國的道理。一下子就打消了我們心裏‘好人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老觀念。當時我就想,能跟這樣的隊伍在一起準沒錯,隨後就報名參加了八路軍。那時候啊,參加八路軍是真光榮!”武鄉籍八路軍老戰士李金水回憶起參軍往事,眼中仍閃爍著激動的光芒。
“八路軍在磚壁村時,專門發佈過‘樹葉訓令’和‘野菜訓令’。‘樹葉訓令’規定不許在村裏榆樹上摘榆錢,‘野菜訓令’要求戰士們不準在村莊周圍五里內挖野菜,要把近處方便採摘的野菜留給群眾。”八路軍總部磚壁舊址紀念館講解員肖建廷説。
在磚壁村,記者見到了朱德總司令當年居住的房屋。令人動容的是,這間屋子位於院落南側,更像一間普通門房。肖建廷解釋:“當地有句俗話‘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來夏不涼’,但朱老總堅持住在這裡,把採光最好、最舒適的正房留給了房東。”
“過去沒公路的時候,磚壁村三面環深溝、一面靠大山,地理條件十分隱蔽。八路軍把總部設在這裡,是經過細緻調研的。可1939年總部剛到這兒,就遇上了大旱。雖然戰士們挖了不少水窖,卻因為雨水太少沒存下多少水。測算後發現,再駐紮下去老百姓就該缺水了。為了不跟老鄉爭水吃,八路軍總部毅然決定轉移。”肖建廷感慨道,“為老百姓做一兩件好事不難,難的是處處把老百姓放在心上。這樣的軍隊要抗日殺敵,老百姓怎能不傾盡全力支持?”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第一代講解員崔韶光深有感觸:“八路軍愛民如父,老百姓才會愛兵如子。正是這份穿透歲月的良好作風,讓八路軍初到山西就穩穩紮下根來,為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築牢了民心根基。”
精細工作:凝聚抗戰合力的密碼
八路軍總部從磚壁村轉移後,來到了不遠處的王家峪村。這裡地處溝底,飲水雖相對方便,但若被敵人發現,就可能需要進行艱苦的阻擊戰掩護總部轉移。
“面對裝備精良的強敵,光靠搖旗吶喊喊不出勝利,必須靠實實在在的行動。共産黨八路軍不僅做對了事,更把工作做到了細緻入微,才凝聚起抗戰的強大合力。”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紀念館講解員史肖楠説。
史肖楠以婦救會的發展為例,講述了黨的群眾工作智慧。當時黨首先集中培訓婦女中的先進分子,再派她們到各村開展工作,同時培養更多基層婦女幹部。靠著這種“滾雪球”式的方法,婦女幹部隊伍不斷壯大,在抗戰中撐起了“半邊天”。
除了婦救會,農救會、工救會、青救會等各類抗日救亡組織也如雨後春筍般成長,深深紮根根據地,將人力、物力、財力等各類資源充分調動起來。
“當時不足14萬人的武鄉縣,有9萬多人加入各類抗日組織,1.46萬人參加八路軍,捐獻軍糧近240萬擔,婦女們縫製的軍鞋超過49萬雙。”史肖楠動容地説,“這一組組數字,正是人民戰爭最生動的注腳。”
銘記歷史: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
“優良作風是八路軍在敵後的立身之本,正是這種區別於舊軍隊的獨特品格,贏得了群眾的真心信任,才得以完成舊軍隊無法完成的使命,開闢出敵後抗戰的新天地。”山西太行幹部學院特聘教授郝雪廷説。
“這段歷史同樣啟示我們:任何偉大事業都不會輕輕鬆鬆實現,必須勇於進行符合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付出艱巨而具體的努力。”原山西省委黨史辦公室二級研究員田酉如説,正因為共産黨八路軍在通盤謀劃全局的同時,把每項工作都做細做實,才取得了如此顯著的成效,贏得了敵後戰場一個又一個勝利。
崔韶光的話語飽含深情:“我們更要從歷史中汲取繼續前進的力量。八路軍來自人民、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這,就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這,就是永不褪色的人民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