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總務省8日發佈的2025年版《信息通信白皮書》指出,日本在人工智能(AI)的研究開發能力和應用方面仍比較落後。
該《白皮書》介紹了世界範圍內AI技術研發的現狀和動向,指出大語言模型的發展主要由資金實力雄厚的科技巨頭和初創企業引領。日本本土的大語言模型研發日趨活躍,但日本在AI領域的研發能力和應用方面仍落後於世界先進國家。
調查數據顯示,2024財年只有約27%的日本國民用過生成式AI服務,這一數字遠低於美國的68.8%和德國的59.2%。只有49.7%的日本企業制定了應用生成式AI的相關方針,而美國的這一比例是84.8%,德國是76.4%。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謝卉在接受總臺環球資訊廣播採訪時説,日本的人工智能發展起步較早,但整個節奏偏慢。
早在2016年,日本就提出了社會5.0的概念,就明確把AI應用在醫療、出行、信息安全這些重點領域,還制定了産業化路線圖,但在現實中AI的普及力和科研活力都不算特別突出。
在專業機構發佈的AI發展指數報告裏,日本是以75.08分位居全球前列,顯示了該國的政策設計、數據基礎設施等方面的良好基礎。
2025年2月,日本國會通過了促進AI相關技術研究開發及應用法的文件,計劃在2025年夏天設立AI戰略中心,也試圖通過立法與國際合作等各方面加快制度完善,力圖迎頭趕上。但是,日本人工智能的發展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
一方面日本的民眾對AI的應用是非常謹慎。因為他們擔心隱私洩露、信息失真,因此對AI的社會信任度並不高。很多企業也因為法律不明確,不想擔責,使得AI的應用推進非常緩慢。
另一方面,日本AI人才儲備不足也是一大問題。無論政府機構還是中小企業,都面臨開發和落地的能力缺口。
此外,日本治理AI更偏向“軟法”,不像歐盟制定人工智能法案那樣進行強監管,這雖然有助於創新,但是約束力不足。
同時,儘管日本政府已經通過了相應的文件並且啟動了AI戰略中心的建設,但這只是一個開始,其他各個部門的協調仍然不充分。
國際方面,日本需要面對像中國、美國這些科技大國的競爭,還有歐盟的高標準壓力,相應的制度與國際合作仍然在摸索之中,所以還需要克服不少困難和挑戰。
來源|總臺環球資訊廣播
主播|楊敏
記者|魏宇晨
編輯|汪一鳴
簽審|楊卓英 鄒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