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宣佈延長“對等關稅”緩徵期、並致函警告多個貿易夥伴將從下月初對它們加徵“量身定制”的關稅後,美國總統特朗普又發出了新的威脅。
當地時間9日,他在社交媒體上證實了他此前一天在內閣會議上的表態,宣佈美國將對進口銅徵收50%的關稅,自8月1日起生效。
△特朗普社交媒體截圖
這事兒已經“放風”好幾個月
銅是全球第三大消費金屬,僅次於鐵和鋁,被廣泛應用於電子、建築和工業設備等領域,是汽車、電網設施、精密機械等多種産品的關鍵原材料。
按照白宮的解釋,銅和鋼鐵、汽車等一樣,也屬於不受美國“對等關稅”約束的“特定進口商品”。
而對銅徵收關稅的風聲,早在本屆美國政府上臺後不久便已放出。
2月25日,特朗普下令美國商務部根據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對銅的進口是否“威脅美國國家安全”進行為期270天的調查,並在結束調查後向他提交報告,以便其在隨後的90天內決定是否對銅徵收關稅。
△美國白宮官網截圖
之所以對進口銅開刀,白宮當時給出的理由是,作為一種可用於國防工業的關鍵金屬,“外國流入美國市場的銅嚴重影響了國內生産”,而“關稅可以幫助重建我們的銅産業,並加強我們的國防”。
△法新社報道截圖
按照232調查的通常流程,最終是否徵收關稅的決定最早也應在完成約9個月的調查後才能做出。如果從2月25日開始算,就算要徵稅,也不應早於今年11月底。
然而特朗普剛剛給出的徵稅日期卻提前了幾個月,這不可避免地引發了恐慌。
據彭博社報道,對進口銅徵收高額關稅將對美國工廠造成“特別沉重”的打擊,因為美國工廠近一半的銅採購依賴於海外供應商。
美國銅採購方早就警告,加徵關稅將帶來長期風險,這與特朗普“振興美國製造業”的目標背道而馳。
△彭博社報道截圖
除了要對銅徵收關稅外,特朗普在內閣會議上還表示,美國可能會對外國製造的藥品徵收高達200%的新關稅。
不過他稱這一新關稅可能不會在短期內生效,目的是給制藥企業遷到美國留出一定時間,“可能是一年到一年半”。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截圖
和銅一樣,藥品的關稅“預警”也早在2月就已發出。
而與“為制藥企業遷到美國留出一年到一年半時間”的最新説法不同,特朗普4月曾宣稱將“很快”宣佈對進口藥品徵收“重大關稅”,一旦關稅生效,“制藥集團將迅速離開美國以外的製造基地,在美國建廠”。
△美國《財富》雜誌報道截圖
但早就有分析指出,藥品關稅不僅不會使美國的藥品生産受益,反而可能會推高美國的藥品價格,給美國自身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有美媒就警告説,美國的成品藥中有近七成靠進口,即便是美國本土生産的藥品,其原料也有超過30%依賴進口。對進口藥品徵收關稅將大幅推高美國患者的用藥成本,或將導致美國部分病患被迫減量用藥或放棄處方藥。
△美國《時代》雜誌報道截圖
“這場關稅遊戲根本沒有截止日期”
圍繞銅和藥品施放“關稅迷霧”,只是美國現政府近幾個月來所製造的關稅混亂的最新章節。
僅以攪動全球的“對等關稅”為例,白宮就在稅率水準、暫緩期限、生效時間等多個問題上幾度變臉,將反復無常玩到了極致。
在英國《金融時報》看來,“這場關稅遊戲仍處在它的初期階段……而這根本不存在截止日期,對此沒有人會感到吃驚”。
△《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混亂的表像之下,《華盛頓郵報》直指更深層次的問題,即本屆美國政府內部缺乏真正的決策過程。
就連保守派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戴斯蒙德·拉赫曼也認為,“他們是憑感覺行事,沒有真正的戰略”。
而對於白宮先後向至少22個國家發出“關稅信函”之舉,俄勒岡州聯邦參議員羅恩·懷登認為,這些“威脅信”只是把“關稅苦難”又延長了一個月。在此期間,美國經濟將基本被“凍結”,因為各大公司首席執行官、外國領導人和消費者都不清楚美國在貿易方面的實際政策。
“特朗普開創的談判術使他的關稅威脅越來越不可信,甚至降低了我們的貿易夥伴對我們做出妥協的意願。”
△《華盛頓郵報》報道截圖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貿發會議)日前發佈的《全球貿易更新報告》指出,儘管今年上半年全球貿易預計增長3000億美元,但受美國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等因素影響,下半年全球貿易將面臨越來越大的阻力,不確定性增大。
報告警告説,近期美國關稅措施帶來的貿易碎片化風險加劇,美國可能採取的進一步單邊行動或將引發貿易緊張局勢升級,破壞全球供應鏈穩定。
△貿發會議官網報告截圖
與此同時,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合設機構國際貿易中心執行主任帕梅拉·科克-漢密爾頓也警告,美國政府近日宣佈的關稅相關決定將進一步增加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損害世界經濟,最貧困國家或將受到最嚴重的衝擊。
她同時強調,從長遠來看,美國的關稅措施也將對其自身經濟産生負面影響,並削弱美國和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信任,最終將“沒有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