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高法院7月14日裁定,允許特朗普政府對聯邦教育部進行大規模裁員。這標誌著特朗普第二任期內針對教育系統進行的“瘦身”改革取得關鍵性進展。雖然目前輿論焦點大多集中在對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知名高校的撥款凍結問題上,但分析人士指出,這一系列政策將遠不止影響高等教育——從公立中小學到學前教育、職業培訓乃至學生貸款體系,美國整個教育系統都將面臨重塑。
△紐約時報刊文,認為最高法院的裁決,代表了行政權力的擴張
美政府教育改革“三板斧”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競選及就任後多次強調,教育部是“可有可無的官僚機構”,削減其職能有助於恢復州和地方教育自主權。可以説,此輪改革措施主要有三項:一是大規模裁撤教育部員工,按照特朗普政府公佈的計劃,教育部將有1300多名員工被解雇,此計劃目前已獲司法支持;二是凍結對“違反聯邦政策”的學校的撥款,目前累計金額已超過120億美元,其中哈佛大學被凍結22億美元;三是推動將學生貸款管理職能從教育部移交給財政部或小企業管理局。
這些措施帶來的影響,絕不僅限于大學,美國的各個公立中小學、學前教育以及職業培訓都將會受到波及。
對中小學而言,聯邦補助金可能削減,結果影響低收入學生和特殊教育需求群體;民權辦公室裁撤也意味著校園歧視投訴機制弱化。對學前教育來説,一些聯邦支持的早教項目預算縮減,會使得貧困社區的幼兒園面臨資金缺口風險。而職業技術方面,社區學院相關補助金減少,失業人群的職業再培訓渠道也會隨之收緊。此外,聯邦學生貸款和助學金政策面臨調整,將多少使得低收入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受限。
布魯金斯學會教育政策專家勞倫斯·威爾遜認為:“這些措施看似是為降低聯邦預算負擔,但實際上可能導致教育資源在不同州、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美聯社更是刊發評論,認為特朗普下令裁撤教育部是對某些階層來之不易的教育機會的沉重打擊,不利於種族平等。
但美國保守派智庫如傳統基金會仍稱讚此舉是“重塑美國教育公平與效率的重要一步”,認為將權力下放給州政府符合憲法精神。
△美聯社發表評論,認為特朗普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對教育機會的沉重打擊
美國政府教育改革目的為何?
特朗普政府推動教育改革,尤其是削減聯邦教育部門規模和大學撥款,主要是基於幾方面原因和理念。
首先是美國國內對於“聯邦政府是否應干預教育”存在觀點對立。支持特朗普的部分選民群體認為,教育主要應該由州和地方政府負責,聯邦政府不應過多干預。另外,反對大學推動的多元、公平、包容(DEI)政策,以及對歷史、種族等議題的處理,認為存在“洗腦”和“反美”傾向。此外,近兩年美國高校校園中出現的巴以衝突相關抗議,讓特朗普及其盟友指控部分高校未能有效遏制“反猶情緒”。
△ABC新聞解析特朗普教育改革,指出這是對其第一任期內想法的延續
其次是出於經濟和行政效率的考慮,迫切需要縮減聯邦預算赤字。特朗普團隊強調削減不必要的政府開支,教育部就被認為是“可以關閉的”聯邦機構之一。而這一考慮,也是與其減少官僚系統、提高行政效率緊密關聯。特朗普認為教育部擁有龐大而低效的官僚體系,裁員與部門瘦身勢在必行。
最後,從政治策略出發,特朗普也需要爭取保守派基本盤。美國中部和南部許多選民對華盛頓聯邦機構持不信任態度,支持“教育自由”和“家長選擇權”,特朗普的教育改革,正是迎合和滿足這部分人群的需要。
從這些考量就可以看出,目前,教育議題已經成為美國兩黨文化戰的前線。正如《華盛頓郵報》教育政策觀察員馬修·莫蘭分析指出的:“特朗普並非簡單反對大學本身,而是對近年來高校在多元、公平、包容(DEI)政策、國際生招生,以及巴以衝突相關抗議中表現出的立場不滿。”而這些,正是兩黨針鋒相對的議題。
教育改革大戲才剛開始
儘管7月14日的最高法院裁決令特朗普的教育改革取得關鍵進展,但目前看,其改革計劃正面臨至少24個州和若干高校的法律挑戰,最主要的就是涉及撥款凍結和學生貸款政策調整是否合法。此外,國會內的民主黨議員已提出多項反制法案,試圖恢復聯邦對教育體系的核心支持。
△CBS報道,加州與其他23個州共同對特朗普政府凍結教育資金提起訴訟
其實,教育政策向來是美國兩黨的爭議焦點。這場教育政策改革不僅是對教育部機構消減的爭論,更是一場涉及聯邦與州政府權力分配以及教育公平與財政責任之間的結構性對抗。結果如何,將取決於三個方面。
一要看法律挑戰的結果。如果大規模裁員或撥款凍結被法院推翻,教育改革的步伐或將放緩。二要看各州反應,以及他們能否填補聯邦資金空缺,這將決定基層教育服務的水準。最後,隨著政策效果逐漸顯現,社會支持度也將成為一個關鍵變數,選民輿論走向或起到關鍵作用。(央視記者 武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