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多人口,9億多人常住在城鎮。不斷提高的城鎮化率,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份嚮往,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於心。7月14日至15日,時隔十年,黨中央再次召開城市工作會議。
回顧這十年,走遍大江南北的一座座城市,習近平總書記邊調研、邊思考、邊總結、邊謀劃,各地告別“攤大餅”“翻燒餅”,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
回顧這十年,各地把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作為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一以貫之。
如何做到?怎樣“一以貫之”?
目光,投向這次召開的城市工作會議。有關城市工作的總體要求、7個方面的重點任務,鋪展開新時代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的宏闊圖景,也細化為一項項具體入微的實際舉措。
比如,對千家萬戶關心的住房品質問題,會議提出“加快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從追求“有房住”,到追求“住好房”,這項措施,順應的是城市工作的新形勢、改革發展的新要求,以及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再如,對和人們息息相關的城市生態建設問題,會議明確,“採取更有效措施解決城市空氣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問題,推動減污降碳擴綠協同增效”。協同增效,蘊藏著辯證方法論,揭示了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
堅持系統觀念,把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系統謀劃,凝聚在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等一項項科學部署之中,樁樁件件,體現以人民為旨歸。
這個旨歸,貫穿制度性的長遠安排。
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推進城市建設管理創新”,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再到這次會議,強調“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深層次的城市治理變革持續推進。
這個旨歸,映照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
且看“一正一反”兩個故事。一味擴張,佔海域面積49.96公頃的三亞鳳凰島國際郵輪港二期工程,2016年完成主體填海,帶來的卻是三亞河污染加劇等“政疾”;下“繡花功”,曾經私搭亂建的北京衚同,電線入地,雨污分流,疏解整治促提升,變了面貌:衚同最窄處不到1米,建設施工全是人拉肩扛一點點幹出來的。
怎麼建設城市、發展城市?這次會議明確提出: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為本;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約高效;轉變城市發展動力,更加注重特色發展;轉變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轉變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統籌協調。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思路一變天地寬。如今,鳳凰島二期工程完成拆除整改,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海南全面停止新增圍填海項目審批,切實扭轉“向海索地”;實踐最有説服力。新的城市發展理念,正在並將繼續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高品質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2024年,27座城市國內生産總值超過萬億元……
這個旨歸,體現共産黨人的時間觀。
把視角定格在一座城。如今的上海,已實現黃浦江、蘇州河中心城區岸線的歷史性全線貫通,全長近百公里。曾經的“工業銹帶”,變身可遊可賞的“生活秀帶”,這條綿長的“秀帶”上,新經濟、新空間、新産業蓬勃生長,科創、文化、時尚等要素加速集聚。
怎麼做到的?一位當地幹部講得實在:“這項工作涉及多個行政區和部門,難題太多了,全靠‘勁往一處使、一錘接著一錘敲’!”
再將視野,投向這場時隔十年之後的會議,有關要求鮮明而有力:“深刻把握城市工作的系統性複雜性,著力提高落實各項任務部署的能力”“不折不扣抓好落實”!
一錘一錘,實打實;一年一年,鉚足勁。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的壯闊圖景,令人期許。
策劃:王斌來、杜尚澤
撰文:孫振
海報:田興洲
編輯:胡笑源
校檢:李金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