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中歐雙方未來如何保持和深化合作?專家解讀
2025-07-25 15:17:14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婁珂馨

  國際在線消息:2025年是中歐建交50週年,7月24日,第二十五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在北京舉行。中歐雙方經貿互依的現實與戰略博弈的分歧交織,使此次峰會備受關注。那麼,面對加速演進的世界百年變局和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中歐雙方如何穩住合作“基本盤”?未來又將如何深化合作?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指出,“儘管近年來中歐關係經歷波動,但‘務實’正逐漸成為雙方重建互信、拓展合作的關鍵主線。”

  2019年歐盟發佈《歐中戰略展望》政策文件,將中國定位為“合作夥伴”“談判夥伴”“經濟競爭者”和“制度性競爭對手”。崔洪建表示,“過去歐方認為,只要談判就能取得合作;如今中國競爭力上升,歐方的焦慮轉化為對‘公平’‘對等’的更高要求。”

  此後,歐盟在政府採購、技術出口、關鍵原材料等領域接連出臺多項管控措施,指向中國意圖明顯。與此同時,歐方又希望中方進一步開放市場、擴大合作空間。崔洪建表示,“這種一邊設限、一邊要求讓步的心態,導致近年來中歐經貿互動成效不佳。”

中歐雙方如何保持和深化合作?專家解讀:坦誠相待、相向而行、不受制于第三方_fororder_VCG31N2216947644

  面對歐方對中國稀土出口的持續關切,崔洪建強調,中歐經貿互依程度遠超外界想像。作為高度關聯的貿易夥伴,産生經貿摩擦是正常現象,關鍵在於是否能坦誠相待、相向而行。

  他指出,中方在電動車、稀土等問題上充分考慮了歐方需求,也展現出在産業投資、技術合作方面的積極姿態。未來,在稀土、半導體、關鍵原材料等敏感領域,雙方可在明確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合作機制。“歐方不能一邊打壓中國産品,一邊要求中方讓步。那只會破壞互信,降低效率。”

  中歐在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等領域或能達成務實成果

  談及中歐未來可深化合作的新領域,崔洪建指出,“中歐在全球治理議題上完全可以優勢互補,形成合力。比如氣候變化、公共健康、人工智能(AI)倫理等領域,沒有敏感障礙,只要有共識,就能達成務實成果。”

  他以氣候和AI為例指出,歐方對與中方加強協調合作抱有強烈期待。在全球事務中,中歐都具有重要影響力,應共同推動國際秩序穩定與全球治理優化。

  “務實”意味著堅持“自主”,不受制于第三方

  7月24日上午,習近平主席在北京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習近平強調,“中歐關係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崔洪建認為,這“三不”原則體現了中方政策的連貫性,也為未來中歐關係發展提供了清晰方向。

  當前國際格局變化加劇,大國競爭升溫,第三方關係對中歐關係的干擾也在上升。他指出,歐洲一些政策制定深受美國影響,特別是在技術、産業鏈、安全等領域,傾向優先與美協調,對華採取統一立場,這實際上背離了歐洲自身倡導的“戰略自主”。

  “如果歐洲希望在多極世界中成為一極,就應與中方共同維護戰略夥伴關係,踐行‘三不’原則。”崔洪建認為,從社會與民眾層面來看,加強中歐往來符合雙方根本利益。歐洲應摒棄“定向開放”或封閉思維,真正踐行開放社會與自由貿易理念,為中歐關係注入更強內生動力,構建更堅實的民意基礎。

  他指出,中歐關係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當下,雙方需總結經驗、應對挑戰、謀劃長遠。在這一背景下,如何保持合作韌性、在競爭與合作之間找到合理定位,將是未來五到十年的關鍵考驗。唯有坦誠對話、共同制定規則,才能在構建共同價值基礎上,更好維護共同利益。(丁天怡)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