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默(左)與特朗普(右)
當地時間28日,英國首相斯塔默在英國蘇格蘭阿伯丁郡會見美國總統特朗普,雙方就巴以衝突、俄烏衝突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在與斯塔默會見前,美國和歐盟在蘇格蘭達成了新的貿易協議,對歐盟輸美商品徵收15%的關稅。此外,鋼鐵和鋁、晶片、烈酒三大關鍵領域的關稅協議仍待定。
這一協議在歐盟內部引發巨大爭議,而作為第一個跟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英國似乎又被拿出來撐門面了。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王朔:
美英領導人會晤的時機選擇是有考慮的。
美國總統特朗普這次訪英,正好是他設定的“對等關稅”談判窗口期8月1日之前。白宮當時宣稱要90天達成90份協議,現在完成的只有個位數。
這個時間又是美國跟歐盟談判陷入僵局的時候,英國作為第一個跟美國達成協定的國家,是有代表性的。特朗普選擇跟英國首相斯塔默會面,顯然是含著向歐盟施壓的意思。至少可以向歐盟證明美國的“關稅政策”是得到英國認可的。
當然,除了貿易以外,中東局勢、烏克蘭問題也成為英美領導人溝通的一些問題。雙方把見面地點選擇在特朗普的私人高爾夫球場,也是為了凸顯英美的特殊關係,凸顯兩個人的特殊友誼。
美英此前共同宣佈了貿易協議的一般條款,目前已經一月有餘,為什麼二人的會見沒透露這方面的進展?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王朔:
美英之前達成的協議更浮于表面。
首先,協議中的一些核心內容嚴重縮水,比如關於10% 的關稅是有配額限制每年十萬輛汽車,且鋼鋁關稅仍然沒有被觸動,維持在原來的水準。像藥品這樣的重要商品的關稅也沒有解決。英國還要滿足美國的供應鏈安全標準等要求,給美國未來留下了一種變相加稅的可能。農産品方面,美國牛肉出口配額增加到了1.3萬噸。相比較來講,英國的生物乙醇産業,只獲得了美國14億升的免稅配額,遠遠不夠用,對英國的相關産業是非常大的打擊,而且雙方之前在6月份簽的經濟繁榮協定,也是沒有能夠實現早期的兌現。
其次,這個協議缺乏有效的法律約束,因為協議明文規定了英美雙方可以隨時單方面修改或退出。從本質上也違反了 WTO 的最惠國待遇的基本原則。給協議的執行留下了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外媒報道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與印度在上周正式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雙方似乎充滿默契地加速推進了這一談判進程。怎麼看?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王朔:
英國跟印度簽自貿協定更多是主動避險的一種策略。現在歐盟佔英國的貿易比重已經從2019年的47%降到了2024年的35%,這是英國脫歐的結果。
未來英美協議執行的不確定性,也需要對衝風險。現在的英國急於主動尋找可以替代的市場。根據雙方簽的自貿協定,英國對99%的印度商品都會實行零關稅,讓英國總體關稅水準從15%降到了3%。預計到2040年,可以讓英印雙邊貿易增加255億英鎊。印度就成了英國增長最快的非歐盟的夥伴。
英國此舉也是有向美國表態的意思,表明自己可以更多轉向亞洲市場。變相削弱美國對英國的關稅壓力,可以讓英國在未來談判中避免太過於被動。
歐洲理事會主席安東尼奧·科斯塔(左)與日本首相石破茂(中)、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右)
雖然歐洲“老朋友”與美國的關稅紛紛落定,但英國這種牽手“新朋友”的做法,也是在另尋他途嗎?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王朔:
這種變化現在正在成為一種趨勢,很多西方國家都在謀求多元外交、中等國家外交、小區域合作等。比如,最近的日歐峰會,日本和歐盟就簽了一份聯合聲明説要啟動競爭力同盟,強化産業合作,減輕競爭壓力。
尤其是美國新政府上臺以後,美國的外交政策就陷入到這種反復無常、單邊主義的邏輯,對自己的盟友同樣使用關稅大棒,而且隨意退出各種國際多邊機制,讓許多西方國家對美國盟友的可靠性産生了深度懷疑。所以這些西方國家希望分攤風險,特別是保持一定的戰略模糊性,這樣可以更靈活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來源 | 總臺環球資訊廣播
主播 | 楊敏
記者 | 董晶晶
編輯 | 汪一鳴
簽審 | 張晗 鄒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