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耳其西部城市馬尼薩的一個小鎮,手工羊毛地毯世代相傳。然而,如今一種獨特的“做舊”工藝正在興起——剛織好的新地毯被車輛碾壓、烈火燒毛、日曬褪色,只為“換上”歲月的痕跡,賣出更高的價格。
面對通脹壓力和行業式微,當地織工與商人如何在傳統與市場之間尋找生存之道?跟隨總臺駐土耳其記者陳慧慧的鏡頭,一起揭開土耳其“古董”地毯的秘密。
“古董”地毯是新織的?
用車碾、用火燒的做舊術
你能想像嗎?在這個土耳其小鎮,人們專門用車來碾壓剛織好的地毯,就是為了賣個好價錢。
總臺記者 陳慧慧:看,這個被車壓過的痕跡就特別的明顯。
紋路有點模糊,甚至起了一點毛邊,但阿裏説,這種“破”才值錢。
德米爾吉鎮手工地毯商 阿裏·薩熱:肯定會有破損,就是要故意弄破一些再修補,才能達到一種又舊又精緻的感覺。
燒毛、刷洗、暴曬
做舊的每一道工序
阿裏以前只做傳統手工地毯,近年來生意越來越難。直到有一天,他發現,“看起來破”的地毯,反而更好賣——他轉而學習“做舊術”,開始了一門新手藝。
總臺記者 陳慧慧:天啊,這是在火燒地毯嗎?
德米爾吉鎮手工地毯商 阿裏·薩熱:這一工序是為了燒掉地毯背面的細毛。這樣地毯背面會更光滑平整。這道程式我們稱之為“燒毛”。
燒掉細毛、刷洗脫色、暴曬晾曬,每一道工序,都是為了讓地毯“更舊”,但又不“臟”。
總臺記者 陳慧慧:這些就是已經完成所有做舊工序的地毯。經過的時候要小心,每一張地毯都被這樣的螺絲釘密密麻麻地、整整齊齊地固定住。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為了讓地毯能更加平整。
德米爾吉鎮手工地毯商 阿裏·薩熱:這塊是全新的地毯,這塊是做舊後的地毯。經過多次清洗、日曬、拋光,做舊地毯看上去更舊、更光滑。
做舊=翻倍利潤?
歐美顧客為何買單
不是真的古董地毯,卻有著仿佛時光打磨過的紋路與色彩,這種“舊”,深受歐美顧客青睞。
德米爾吉鎮手工地毯商 阿裏·薩熱:(在土耳其)一塊普通手工羊毛地毯,每平方米售價大約150美元,但如果是定制的做舊款,則可賣到300美元至350美元。
而地毯“做舊”工藝的興起,不只是迎合市場,更是傳統織造業逐漸式微的無奈寫照。
地毯小鎮的困境
人走了,織機還在
總臺記者 陳慧慧:這個小作坊空間不大,大概有3台機器。其實像這樣手工製作地毯的小作坊,在當地已經不多了。
德米爾吉鎮手工地毯工人 澤伊內普·德米爾什:看,因為常年織地毯,我滿手都是繭子
德米爾吉,曾是土耳其最重要的“手工羊毛地毯之鄉”,每家每戶幾乎都有一台織機。如今機器還在,但人少了,年輕人早就去了大城市。這幾年土耳其通脹問題嚴重,原材料價格飛漲,讓這個費時費力的傳統行業,更加岌岌可危。
德米爾吉鎮手工地毯製造商 居爾沙德·坎德米爾:(從去年到現在)成本至少漲了300%。染料成本,運輸價格,所有價格都在大漲,哪還能掙到錢。
重壓之下,像居爾沙德這樣的地毯製造商,開始與做舊工廠合作,希望出口海外,賣出好價錢。做舊,不只是讓地毯更老,也是讓這門手藝,不被忘記。可有時候,最值得被珍藏的,不是那塊地毯,而是那一雙雙還在織它的手。
(總臺記者 陳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