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君是一位泰國姑娘,在北京大學讀了碩士和博士,2024年回到北大成為一名泰語外教。陳麗君日前在接受總臺環球資訊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學生到教師,雖然身份轉變了,不變的是中國對她的吸引力。
作為一名泰語教師,陳麗君很喜歡和中國學生一起參加活動、聊天,回答他們的各種問題。
陳麗君:我很喜歡他們,覺得他們很可愛。關於泰語或者泰國文化,他們有不懂的地方就直接問,我覺得他們很有想法。第一次跟他們接觸時,我不會安裝手機系統,有個學生就幫我做。有一次去圓明園,他們用泰語向我介紹圓明園。
陳麗君和中國師生在一起
從2004年第一次到中國,現在又回到中國任教,20多年來,陳麗君見證了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
陳麗君:中國的變化很大,發展得很快,比如地鐵、高鐵,我第一次來北京的時候只有1號線、2號線和13號線,沒多久就有4號線了……沒多久路線就有了很多。買東西現在也很方便,因為有電子付費,有網站、手機購物。
陳麗君:文化方面,文創做得很好,我去了故宮、頤和園,那些文創都很可愛。我喜歡中國的舞蹈和音樂,孔雀舞我很喜歡,而且舞者跳得也像孔雀一樣,跳得那麼美。我喜歡中方和西方結合的音樂,比如説《梁祝•化蝶》很好聽,而且很有感覺,中國的旋律加上西方的樂器,非常有新鮮感。
陳麗君在中國讀碩士的時候就交了一些朋友,她説,中國朋友是真正的朋友。
陳麗君:他們是真心的朋友,有什麼事情他們都很關心。比如説我當時身體不太好,朋友就會經常來看我,送飯、送水果,問我身體怎麼樣。我剛來中國的時候,不知道文章如何查找,就有一個同學把很多文章通過郵件發給我。
陳麗君和北大泰語專業的師生們在一起
今年是中國和泰國建交50週年,陳麗君感受到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人文交往源遠流長。2014年11月,在第17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中方提出建立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中國、泰國均參與其中,給流域各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也受到泰國民眾的歡迎。
陳麗君和北大教師在一起
陳麗君:從歷史上看,泰國人和中國人就已經有交流、有交往了。兩國建交之後,詩琳通公主幾乎每年都要訪華。中國主辦的《湄公河》雜誌在泰國發行,我在圖書館看到過,也有電子版。如果泰國人看了雜誌,就會了解到中國方方面面的消息。
2025年4月,陳麗君和學校師生在接待詩琳通公主訪問北大時合影。
泰國朱拉蓬公主曾經在北京參加“中泰一家親”晚會,並演奏了古箏。陳麗君説,正是有了朱拉蓬公主的推動,泰國百姓了解到古箏是中國傳統樂器之一。泰國百姓不僅喜歡中國樂器,近年來,也掀起了學習中文的熱潮。
陳麗君:現在有不少泰國人學習古箏。我學中文沒多久,中文熱就在泰國就興起了。之前泰國人一般都去美國、英國留學,現在很多人都想來中國留學。
陳麗君和時任中國駐泰國使館文化參贊兼曼谷中國文化中心主任藍素紅在一起
中國和泰國互免簽證後,赴華旅遊的泰國人越來越多,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很受泰國遊客歡迎,很多中國品牌在泰國也很暢銷。
陳麗君:很多泰國人都來中國旅遊。我舉個例子,泰中兩國還沒有免簽的時候,我舅舅就來過中國,免簽之後已經來了幾次了。他們去四川,去蘇州、杭州看風景,喜歡當地的紀念品,凈化器等電器買了不少。
經貿往來以外,陳麗君希望泰國和中國能進一步加強人文交流,不僅是學習對方的語言,還要了解對方的文化,加強文明互鑒。她期待兩國關係越來越緊密。
陳麗君:我想做泰中兩國交流相關的工作,比如教書。我希望泰國人更多地了解中國,也希望中國人更多地了解泰國,讓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一直保持下去。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采編丨孫伶俐
主持丨葛鵬
製作丨楊曉蕾
簽審丨安然
監製丨劉軼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