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清代是這一格局進一步鞏固的重要時期。自漢代以來,新疆地區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後歷代中央政權都對該地區行使著管轄權。清代也是對新疆進行有效管轄的重要時期。
1755至1759年,清政府先後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叛亂,統一天山南北,並於1762年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簡稱伊犁將軍),總攬新疆軍政要務。伊犁將軍下設都統、參贊大臣、辦事大臣、領隊大臣等,分駐天山南北各地,管理當地軍政事務。在軍府制體系下,清政府按照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方針,採取了八旗制、府州縣制、札薩克制、伯克制等多種形式的管理制度。
為加強對伊犁地區的管理,首任伊犁將軍明瑞在伊犁河北岸擇地築城(今霍城縣惠遠鎮老城村),乾隆帝親自賜名“惠遠”,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遠方之意。與此同時,還在其周圍建起了惠寧、綏定、廣仁、寧遠、瞻德、拱宸、熙春、塔勒奇八城,統稱為“伊犁九城”。1871年沙俄出兵佔領伊犁,伊犁各族軍民奮起抵抗,但因力量懸殊,抗俄鬥爭失敗,伊犁九城被毀。現保存較好的惠遠老城遺址現僅存東墻和北墻。東墻長860米,北墻長840米。城墻為夯土築成。東墻南端有城門,外有甕城﹙已毀﹚。城內原存鐘鼓樓臺基3座,現僅存1處。東墻外護壕尚存。城內除臺基外,其它建築皆已不存。
1881年,清政府收復伊犁。1882年在距惠遠老城以北7千米處,倣老城又建惠遠新城,仍是伊犁將軍的駐地。城內設有衙署、店舖、廟宇等建築。惠遠新城現存城墻、伊犁將軍府、惠遠鐘鼓樓、衙署、文廟、沙俄駐惠遠領事館等建築。
1884年新疆建省後,甘肅新疆巡撫是新疆地區最高軍政長官,省會設于迪化(今烏魯木齊),伊犁將軍則仍駐惠遠,管轄伊塔道邊防事務。伊犁將軍府的設置在鞏固我國西北邊防、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促進新疆經濟文化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伊犁將軍府舊址坐落于惠遠新城東大街正中,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呈南北走向三進大宅院的總體佈局。現存建築群主要由城墻及大門、東營房、西營房、四合院、金庫、休息廳、客廳、文廟和將軍亭等建築組成。各單體建築結構主要為硬山頂屋面,木框架結構外廊式平房。整個將軍府營院佈局緊湊,功能齊全,設備完善,內外聯繫方便。衙門平面為正方形,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木框架土坯墻,五架梁硬山頂結構,脊檀上有簡單的彩畫。東、西營房平面位置垂直于衙門,分別建於衙門兩側。現共有十七間大小不同的房間,其中東營房八間,西營房九間。營房樑架保存較為完整。四合院包括辦公室、書房和居室。辦公室平面為長方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為五架梁前廊硬山頂。書房保存較完整,結構與辦公室相同。居室破壞嚴重。
如今的伊犁將軍府舊址雖是清政府收復伊犁後在原城北重建新城,不復昔日的繁華,但伊犁將軍府仍是清政府實行治疆方略的歷史見證者,對研究清朝統治新疆及當時政治、軍事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1996年,伊犁將軍府由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維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