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論網站“反擊”近日發表文章説,在中國將於9月3日舉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紀念活動之際,全球目光聚焦中國。
文章説,一些和平倡導者認為,中國舉辦相關紀念活動為全球提供了一個反思二戰的機會,尤其是在全球緊張局勢不斷升級的大背景下,中國紀念活動所帶來的氛圍非常符合《聯合國憲章》的精神。
美國政論網站“反擊”報道截圖
文章指出,在人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集體記憶中,存在著一個明顯的空白——那就是中國在其中的作用被邊緣化。事實上,中國是在1931年而非1939年加入這場戰爭,並一直持續到1945年日本投降,抗戰時間長達14年;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人;中國戰場始終牽制著日本陸軍的絕對主力,使蘇聯和美國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地方。事實上,羅斯福、丘吉爾和史達林等多國領導人都承認中國在戰爭中的關鍵作用。
文章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中國在二戰中的貢獻在西方經常被忽視、被淹沒在以西方為中心的敘事之下呢?
文章分析認為,為敦促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儘快投降,美國于1945年分別向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隨後,冷戰期間,美國在亞太地區獲得了一個戰略立足點。時至今日,日本依然在美國的領導下武裝自己。與此相關,扭曲的敘事方式具有誤導性。
文章指出,二戰時期,中國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抵抗是鮮為人知的傳奇。對這個記憶“黑洞”的一瞥,揭示了當年讓人難以想像的日軍暴行: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731部隊對包括兒童在內的中國人進行生化實驗、大批平民被殺害等。而日本的這些暴行被日本人記錄了下來,甚至還有勇敢的日本歷史學家揭露了這些暴行。
文章還説,從亞洲的角度揭開二戰的歷史,暴露了一個可恥的事實:被西方放大的敘事,有選擇性地美化一些故事,同時抹去另一些故事。西方的偏見立場,使得中國人的苦難被日本戰後的所謂原子彈下的“救贖”敘事所掩蓋。
與此同時,美國引發與中國的貿易戰,對中國的描述,卻與中國的反法西斯歷史及其對全球和平的現代承諾完全衝突。
文章説,在二戰中,中國是勝利的一方,而展示其勇氣、犧牲和貢獻的平臺卻不多。今天,中國又被西方不公正地貼上了“中國威脅論”的標簽。事實上,作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和第一個簽署《聯合國憲章》的國家,中國仍然是《聯合國憲章》最堅定的支持者。此外,中國的二戰遺産推動了其當前作為一個現代國家的使命:消除貧困、維護全球南方共同利益、建設全球基礎設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
美國政論網站“反擊”報道截圖
文章直言,第二次世界大戰既不在歐洲戰場開始,也不在歐洲戰場結束。正如澳大利亞前總理顧問沃裏克·鮑威爾強調的那樣:八十年來,西方將二戰改寫為美國和歐洲的勝利,卻降低了中國的地位。而即將在北京舉行的紀念活動正是對西方壟斷二戰記憶的有力駁斥,恢復了中國作為戰勝法西斯主義的核心力量的角色。事實上,反法西斯主義的鬥爭要求人們正視這些歷史盲點及其現代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