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會展中心
“友誼之花”雕塑 記者 吳迪 潘立峰 攝
這兩天,津城的天空很“出片”。
藍天為幕,白雲作筆,加之綠意與生機交織,隨手一拍便定格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絕美畫卷。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期間,天津的“高顏值”“好氣質”給與會嘉賓、中外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海河、潔凈的街道……天津優美的環境讓我印象深刻。”在上合組織峰會新聞中心,巴基斯坦國際新聞網高級記者丹尼斯·穆拉德表示,中國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空氣品質改善最明顯的國家之一,大氣污染治理經驗值得上合組織國家借鑒。
“上合藍”“天津藍”“生態藍”絕非上合時間所“獨有”,也並非上合組織峰會才有。近年來,越來越多來自藍天的幸福感,是天津市民真真切切的感受。“現在藍天挺常見的,天兒好,心情也跟著舒暢了!”帶著家人在水上公園遊玩拍照的市民趙磊説。
全市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向好,過去一年尤為明顯——六項大氣污染物指標全部實現同比改善。其中,PM2.5年均濃度已從“十三五”時期的“50後”“40後”,改善至去年的“30後”——38.1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同比增加36天。
這幾天,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兼大氣環境處處長鄧小文和同事們為打好“藍天保衛戰”堅守一線。他拿著最新數據説:“截至8月30日,今年以來全市PM2.5年均濃度為33.7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8%,優良天數比率達77.7%、同比提高12.3個百分點。8月30日到31日,全市PM2.5持續保持一級優水準。”
“常態藍”是怎麼做到的?
“這可不是‘一日之功’,而是近年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深入推進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全力推進美麗天津建設的成果。”鄧小文説,天津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錨定美麗中國建設戰略目標,特別是202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為天津的迎“藍”而上、全“綠”以赴指明方向。同時,我市系統部署推進高品質發展“十項行動”,位列之一的“綠色低碳發展行動”,圍繞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開展污染治理等五大領域部署24項重點任務,為綠色發展謀篇佈局。
近年來,隨著“藍天保衛戰”持續推進和成效顯現,其工作重點也在不斷調整。“此前更多是從減污這一項下手,從2024年起,我們開始加速能源結構調整,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進展如何?鄧小文用一組數字舉例:今年1—7月,我市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近5%,但全市燃煤發電廠發電量同比下降近19%,燃氣發電廠發電量同比下降近5%。這電從何來?他笑著説:“風力發電量同比增長超過61%,光伏發電量同比增長超過45%。持續優化能源結構,我市火電行業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約20%。”
天津還大力推動移動污染源清潔化工作,運輸結構調整也是碩果纍纍。有數據為證:2020年,我市新能源車保有量為15.1萬輛,佔比4.6%;今年7月的最新數據顯示,新能源車保有量已達到84.1萬輛,佔比18.1%,大大降低污染物排放。變化不只體現在市民積極選購新能源乘用車上,通過《天津市推進移動源清潔化行動方案(2024—2027年)》等政策牽引,2024年以來,全市新增新能源重型貨車3546輛、保有量達到4554輛,每日在途新能源貨車約5000輛。
産業結構也在持續綠色低碳轉型。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副處長常文韜介紹,一方面,對傳統産業集群,積極推動其整體提質升級,像靜海區涉鋼産業集群、津南區閥門産業集群、武清區絹花産業集群等,通過引領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績效升級改造,在減污降碳方面將有明顯提升。另一方面,對引領企業提升環境績效,在全市長流程鋼鐵企業、石化企業已全部達到環境績效A級水準基礎上,繼續開展塗料、制藥等重點行業升A行動,並依託重點工業園區、重點産業鏈組織企業績效升級。目前,全市績效A、B級和引領性企業達到552家,較2020年增長157%,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主動“創A”,用綠色生産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天津還下決心淘汰落後産能,今年7月底,高耗能、高成本的焦炭工序已轉型退出;9月底,高污染的磚瓦窯行業企業也將全部退出。
“常態藍”還得益於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治。鄧小文表示,近年來,京津冀三地嚴格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不斷深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優化調整産業、能源和運輸結構,紮實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生態環境的改善,最終將體現在百姓幸福生活與美好生態環境“雙向奔赴”上。市生態環境局去年組建“天津市生態環境志願服務聯盟”,舉辦各類環保活動,吸引百姓參與其中,提升公眾環保意識。過去一年,聯盟各成員單位年度活動共1389場,參與人數超過7.2萬,志願服務近13萬小時,為10萬餘百姓提供了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在潛移默化中讓天津市民自發成為藍天守護者,用點滴行動續寫生態文明的天津篇章。(記者 史鶯)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