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開學第一課:書燈不滅 燭照復興
2025-09-02 09:58:02來源:動靜新聞編輯:郭維真

  要講好抗戰故事,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八十年時空流轉,烽火歲月與和平年代在2025年秋季的開學第一課中開展對話。課堂中,貴州學子們重溫了抗戰時期高校西遷、堅守教育火種的壯闊歷史,感悟中華民族在危難中不屈的文化脊梁。這段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將抗戰記憶轉化為生動教材,讓偉大抗戰精神在新時代學子心中生根發芽,激勵他們肩負起民族復興的使命擔當。

  昨晚(8月31日),中共貴州省委教育工委、貴州省教育廳聯合五所高校打造的“開學第一課”《書燈不滅 燭照復興》上線播出。節目以抗戰時期高校西遷貴州辦學的歷史為主線,通過珍貴影像、AI復原場景和深情講述,再現了戰火中師生堅守教育使命、貴州人民與內遷高校共克時艱的感人歷程。全省各地中小學積極響應,組織師生收看節目,並結合本地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抗戰精神主題教育,讓開學第一課成為銘記歷史、傳承精神、啟迪未來的重要載體。

開學第一課:書燈不滅 燭照復興

  “浙大在湄潭辦學7年,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國家和民族危機之時,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湄潭縣浙大小學學生蘭鈞涵深有感觸地説。

  “80年前,他們坐在戰火紛飛的教室中,以筆綴敘寫中華文化,而80年後的我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更應該傳承中華的優秀文化。”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中學學生賈嵐清説。

開學第一課:書燈不滅 燭照復興

  福泉中學開學第一課

  《書燈不滅 燭照復興》不僅是一堂課,更讓人回到了那段戰火淬煉歷史。全面抗戰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有意識地以文化教育設施為破壞目標,企圖從根本上摧毀中國。貴州作為西南陸路交通樞紐和戰略要衝,以淳樸熱情的胸懷接納了多所高校。貴州人民拆門板、騰祠堂、獻新屋,“揭瓦開門迎教授”,在極艱難的條件下為中國文脈的延續提供了重要庇護。 

開學第一課:書燈不滅 燭照復興

  湄潭縣浙大小學開學第一課

  浙江大學在湄潭辦學七年,被英國學者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大夏大學深入民族地區開展調查研究,增進了中華民族整體性認同;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在平越(今福泉)的桐油燈下堅持英文授課與思考;廣西大學在五千人的小城傳播農技、義賣募捐;國立貴陽醫學院在室如懸磬的環境中開創貴州高等醫學教育先河……這些高校在戰火中創造的奇跡,不僅保存了學術實力,更賡續了文化命脈。

  八十年前,中華民族面對強敵入侵,展現了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偉大精神。抗戰教育培育並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縣民族中學組織新生走進縣檔案館和水族文化博物館,以觸摸歷史實物、聆聽抗日故事的方式開展“開學第一課”。土槍、梭鏢、馬刀等水族同胞作戰物品,以及繳獲的日本軍刀、鋼盔等歷史文物,成為“活的歷史教材”。

  “指尖傳來的粗糙質感似帶著歷史的溫度,當年水族先輩馬刀對洋槍的激烈戰鬥在眼前浮現。”學生韋祥城觸摸這些戰利品時感慨。

開學第一課:書燈不滅 燭照復興

  三都縣民族中學學生走進文化博物館

  遵義市赤水市第四小學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開學第一課”,引導學生銘記歷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學生吳美齊説:“我覺得傳承抗戰精神首先得把歷史記在心裏,今天的好日子是英雄們用生命換來的,不能忘本。”

  銅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各級各類學校把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作為“開學第一課”主要內容,通過歷史影像、抗戰故事和互動問答,向學生講述中華民族14年浴血抗戰的艱苦歷程。

  “我們把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作為‘開學第一課’,旨在通過這樣的活動教育和引導我們的青少年要銘記歷史、珍愛和平,要把愛國情懷轉化為勤奮學習、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印江第四中學校長陳勇説。

開學第一課:書燈不滅 燭照復興

  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貴陽圖雲關抗戰紀念館

  講好抗戰故事,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這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開學第一課”活動,不僅讓學生們了解了抗戰歷史,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愛國主義的種子。書燈不滅,燭照復興,這是歷史的迴響,更是未來的召喚。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抗戰精神將繼續激勵貴州廣大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記者|孫瀅 董仁傑

  編輯|楊雲婷

  責編|曹浩

  編排|李柏杉

  編審|熊鶯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