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80年前,江淮大地上活躍著一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重要抗日武裝力量——新四軍。2023年12月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鹽城參觀新四軍紀念館時強調,新四軍的歷史充分説明,民心向背決定著歷史的選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80年後,前行路上,如何從新四軍的紅色基因中汲取強大力量?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派出多路青年記者,組團尋訪80位百歲新四軍老戰士,重磅推出《歸來仍是少年》系列融媒報道。每期由8位老戰士聯袂講述,在一個個動人故事裏記錄歷史,在一句句深情寄語裏共繪未來,弘揚“初心不改,歸來仍是少年”的主題精神,激勵我們不斷攻堅克難,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風華正茂的新詩篇。
【主講人檔案】
姓名:汪炳華
性別:男
出生:1930年
新四軍經歷:1945年5月在鹽城濱海參加新四軍,曾是三師阜東縣中隊、華東兵站警衛連戰士。少年從軍,身經百戰,經歷了戰火紛飛的洗禮,憑藉遊擊作戰時從敵人手中奪過來的武器裝備殺敵無數、功勳卓著。
八十年的風雨滄桑,未能沖淡記憶中那抹金屬的冷光,今年已95周歲的汪炳華至今依舊忘不了那把“小金鉤子”。
“‘小金鉤子’是1945年我跟著新四軍部隊在高郵作戰時,從日本鬼子那裏繳獲的一把步槍。”汪炳華老人回憶起自己年少參軍時的經歷,激情澎湃如昨。
採訪中,汪炳華鄭重地行了一個軍禮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華兒女“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紛紛投身爭取民族解放的革命事業當中。汪炳華的舅舅張連甲是鄉里的農會會長,也是一名中國共産黨黨員。1944年的一天,鄉里開參軍動員會。汪炳華只覺得熱血在胸腔裏沸騰,立馬跑到舅舅面前,拍著胸脯説:“我去!”
看到年僅14歲的汪炳華如此積極入伍,舅舅雖內心讚許,但眼中卻滿是關切和憐愛,認為他年紀太小、不能上戰場。到徵兵處一量身高,果然,還不到一米四。徵兵處的人笑著對他説:“你個子還沒槍高呢,回家待一年再來!”
過了一年,汪炳華的身高勉強長到了一米五,總算達標了。1945年5月,他如願成為新四軍三師阜東縣中隊的一名戰士。“剛入伍時,我跟著隊伍出操立正,發現手裏那桿槍還真比我高一個拳頭。”汪炳華回憶道。
“報告指導員,這槍比我還高,能不能給我一把短一點的槍?”汪炳華問。
“好槍都在日軍的倉庫裏!上陣的時候勇敢一點,衝在前面,衝進去繳獲敵人的槍,那才叫本事!”指導員的回答如重錘般砸在汪炳華心上。
自那之後,汪炳華的腦海中烙下了一個念頭:上了戰場就是要衝在前面、從敵人手中奪下武器彈藥,“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意志如鐵,天地可摧。
由於年紀太小,部隊裏武器又匱乏,汪炳華手裏最初只有槍沒有子彈。上了前線,他就和其他年紀相倣的小戰士背手榴彈,你傳給我、我遞給他,在槍林彈雨中貓著腰將彈藥送到城墻上。
子彈不時掠過耳邊,汪炳華也無所畏懼。
“戰爭是極其殘酷的。一仗下來,百八十號人只剩下四十人也不少見。許多戰友前兩天還在一起相談甚歡,但兩三場仗打完以後,就不知所終了。”汪炳華的聲音顫抖了,“全都是拿命在拼!”
青年時期的汪炳華
1945年,新四軍在高郵作戰時打了一場大勝仗,汪炳華在追襲期間繳獲一把日本兵用的30式金鉤步槍。那把槍操作簡易、非常輕便,在更換彈藥的時候不用把槍支豎起來操作,很適合個子不高的汪炳華。於是,他給這把槍起名“小金鉤子”。
這把“小金鉤子”成了汪炳華最親密的夥伴,陪著他度過了隨後兩三年的戰鬥歲月。在汪炳華的手中,“小金鉤子”越用越熟練,遊擊作戰時,看見一個敵人就利索地“鉤”上一槍,消滅的敵人不在少數。
新四軍拿起武器作戰令敵人膽寒,放下武器對待百姓更令人心暖。
汪炳華説,那個時候新四軍以“遊擊戰”著稱,經常是夜裏作戰,白天連影子都看不到。而打遊擊是沒有軍營的,新四軍行軍經過村莊,戰士們會住進老百姓家裏。農忙時,戰士們白天到田間幫老鄉種地收谷;過年過節農閒無事,戰士們穿好軍裝,頭上裹一塊白手巾,齊聚在打谷場上宣傳黨的主張。
“鑼鼓一敲,全村老百姓都被我們吸引,從四面八方圍過來。他們塞給我們的紅薯,比任何山珍海味都香甜。”老人的聲音突然哽咽,“那時我才懂得,上陣殺敵不是目的、搶奪武器也不是目的——我們的軍隊是為人民而戰的,是為了讓這些善良的人們能翻身過上好日子而戰的,是為了換取中華民族子孫萬代的獨立、自由和解放而戰的。”
1945年日軍投降後,汪炳華隨三師北上接收裝備,此後轉戰華中,經歷了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抗美援朝戰爭的烽火歲月。
汪炳華先後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個人榮立三等功三次,胸前早已挂滿了勳章
戰場上磨礪出的品性,也被汪炳華帶到了後來的工作生活當中。1951年,汪炳華進入上海五角場附近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汽車學校學習汽車駕駛。為了儘快學會,他經常回到宿舍後拿著一根棍子當作擋桿,模擬練習汽車駕駛,直到深夜。同年11月,汪炳華隨志願軍坦克獨立八團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戰爭結束後,汪炳華先後承擔了洛陽機械化施工站工段長,宣化龍煙鐵礦公司汽車隊隊長,蘇州冶金廠汽車隊隊長等工作,將青春留在了祖國大地上各個需要他的地方。
“當年我們什麼好武器都沒有,憑著從敵人那裏奪來的裝備打贏了抗日戰爭,後來這些困難算得了什麼?”汪炳華目光如炬,話語裏滿是穿越時空的力量,“孩子們,遇到困難別低頭,想想當年我們用小米加步槍都能趕走侵略者。記住,只要心有信仰、肩有擔當,你們就是新時代的‘鐵軍’!”
【七位新四軍老戰士寄語】
總策劃:雙傳學 顧雷鳴
總監製:杭春燕 潘青松
監製:王曉映
策劃:杜雪艷 陸洪標
視頻:鄧宇軒
文案:吳盈青
采寫:陸威
美編:鄭玲玲
配音:董雙
審校:韋偉
助理:王娟
鳴謝:
中共江蘇省委老幹部局
江蘇省軍區政治工作局
鹽城市委宣傳部
新四軍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