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有著悠久的農具發展歷史。從商周的青銅農具,到春秋戰國的鐵犁、石磨,再到漢代的耦犁、踏碓、風扇車——這些農具不僅翻動了中原的土壤,也沿著絲綢之路,悄然改變了西域的農耕面貌。 西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中原王朝開始經略西域。隨之而來的,不只有絲綢和香料,還有先進的農具與技術。它們穿越戈壁、跨越綠洲,在今天的和田等地紮下了根,極大地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
鐵犁:中原技術的西傳與本土化改造
在中國古代的農具體系中,犁的發明和使用,是一場影響深遠的農業革命。最早的犁,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進入漢代,犁的普及範圍顯著擴大,標誌著當時農業技術的一次飛躍。唐代進一步改良為“曲轅犁”並加裝犁壁(翻土裝置),顯著提升耕作效率。
漢代通過屯田和絲綢之路貿易,鐵犁技術傳入和田。和田地區博物館收藏的唐代鐵犁鏵、木犁與中原形制相似。尼雅遺址發現的“司禾府印”煤精印證明東漢時期中央政府在精絕設置有管理屯田的專門機構“司禾府”,犁耕技術在漢代已傳入當時的和田地區,鐵犁鏵也同時傳入。
從黃河流域到和田,從鐵犁的鏗鏘落地到綠洲田疇的細水長流,一件農具,不僅是一種工具,也是一段技術遷徙的歷史。鐵犁的西傳,是中原農耕智慧的延伸。
木锨:原始工具的區域延續性
木锨,早在先秦就已出現,用於鏟土、揚場,漢代鐵器普及後,木質農具逐漸被金屬工具取代,但木锨因輕便、適合揚場等特殊需求得以保留,並廣泛用於糧食脫殼、分揀等工序,成為古代“精耕細作”體系的重要一環。
而中原農具體系中的木锨,傳入和田之後經歷了本地化的適應與發展。在和田,木材易得、金屬昂貴,因此木锨的使用遠比中原更廣。如今和田地區博物館收藏著漢晉、宋朝及民國等不同時期的木锨。考古發現漢晉時期的精絕人使用的木锨與中原早期木耜形制相似,説明二者在技術路徑上存在共通之處。但在細節上也出現了因地制宜的變種,表現出農業工具適應當地氣候與生産方式的演化。
從新石器時代的木鏟,到元代農書中的‘木杴’,再到今天仍在使用的胡楊木锨,木锨的發展不僅串聯起中國農具發展的技術譜係,也見證了絲綢之路上東西農業文明的交匯。
鋤與鐮:金屬農具的技術共享與分化
在和田,鐵鋤的傳入可追溯至漢代屯田時期。出土于塔裏木盆地的鐵鋤,和中原基本形制一致,但明顯更窄、更輕。這種調整,是為了適應綠洲小塊田地、沙質土壤、節水農業等本地條件,減少耕作阻力和能耗。
西漢隨著軍屯制度推行,鐵鐮也跟隨中原先進的農業生産技術傳入和田。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的一件漢代木柄鐵鐮,形制與中原相似,但柄部適應本地乾燥氣候採用特殊木材,刃部略窄以適配綠洲農業的精細收割。此類鐵鐮在塔裏木盆地南緣廣泛使用,成為當地農業的核心工具。這説明在漢代,中原收割工具已隨著屯田系統傳入西域,並在本地得到了改良與傳承。
石磨:從榨谷到精神的傳承
磨,起初稱“䃺、磑、硙”,其起源可追溯到原始農業時期的穀物加工工具石磨盤、石磨棒。新石器時代的石磨盤大多呈橢圓形或長方形,盤下多有乳釘狀或方形的三足或四足。大約到了戰國時期,先民們發明瞭更省力更高效的穀物研磨工具,即石轉磨,漢代始稱“磨”,從戰國西漢凹坑型磨齒到東漢三國出現輻射型和分區斜線型磨齒;再到魏晉之後磨齒多為八區斜線型,及水磨、風磨的出現,磨是古代中國加工技術不斷演進的見證。
和田地區博物館館藏多塊馬鞍形石磨盤,多采集自尼雅遺址,它的形制和河南裴李崗遺址出土的如出一轍,這説明和田因地理封閉性較強,許多中原早期農具形式得以長期保留並融合本地需求。鐵犁、木锨、石磨……它們沿著絲路而來,在這片綠洲中融合、演變,成為中華農耕文明西傳的見證。(李艷 和田地區文旅局文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