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新疆拾光|從古代貨幣看新疆的中華文化根脈與多元一體格局
2025-09-05 13:43:0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梁寧

  新疆古稱西域,西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標誌著新疆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此以後,歷代中央政權都將西域視為故土,行使著對西域的管轄權。新疆古代貨幣作為歷史的物質載體,不僅是絲路貿易的實物見證,更是歷代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域、多民族聚居交融的直接物證,其形制、文字、文化內涵深刻鐫刻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彰顯著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

  貨幣形制:遵循中原制度,彰顯國家行政統屬

  眾所週知,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開闢了中國古代貨幣的新紀元。從此,方孔圓錢成為中國銅錢的固定形制,一直沿用了2000餘年。而作為中華貨幣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新疆古代貨幣,其核心形制始終與中原王朝保持一致,體現了中央政權對新疆地區的行政管轄與制度統一。

  漢代時期,西域雖有本地鑄幣,但主流貨幣為中原王朝發行的五銖錢。在樓蘭、尼雅、庫車等遺址中,大量漢代五銖錢的出土,證明當時西域已納入中原貨幣流通體系,是漢代對西域行使主權的重要佐證。

  唐代新疆地區廣泛流通開元通寶,同時出現的高昌吉利錢、回鶻錢、突騎施錢等,雖為地方鑄幣,但採用中原圓形方孔形制,充分説明唐代西域對中原貨幣制度的全面遵循,反映了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管轄下的行政統一性。

  清代新疆鑄幣更直接體現中央統轄,新疆紅錢的鑄造,不僅形制與內地一致,部分錢幣背面還加鑄滿文、維吾爾文,既延續中原貨幣傳統,又兼顧本地民族文化,是中央政權對新疆有效治理的實物見證。

  文字多元:漢字為核心,折射多民族文化交融

  新疆古代貨幣上的文字組合,以漢字為基礎,融合多種民族文字,生動展現了新疆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的歷史事實,而漢字的主導地位始終凸顯中華文化的主體作用。

  漢代時期,于闐地區鑄造了新疆最早的地方貨幣漢佉二體錢,錢文依然採用漢文,大型的“銅錢重廿四銖”,小型的“六銖錢”都採用漢字篆體,凸顯了漢文字的核心地位。

  魏晉南北朝時期,龜茲本地倣照中原王朝五銖錢鑄造的“龜茲五銖”錢,正面為漢文“五銖”,背面為龜茲文,兩種文字並存,既體現中原文化的影響力,也反映本地民族文化的特色,是多民族文化共生的早期例證。龜茲五銖錢是中原五銖錢體系在西域的延續。

  唐宋元明時期,新疆地區流通的貨幣中,既有中央發行的錢幣,也有地方鑄造的錢幣,部分錢幣同時出現漢文、回鶻文、粟特文、阿拉伯文等多種文字在貨幣上共存,印證了新疆作為多民族聚居地區的文化交融傳統。

  清代新疆鑄造的新疆紅錢,錢幣正面為漢字,背面常鑄滿文與維吾爾文,漢字作為正面主文始終佔據核心位置,這種文字佈局既強化了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又尊重了本地民族文化,是中央政權在新疆推行多元一體治理的生動體現。

  文化內涵:根植中華文化,承載多元文明交流

  新疆古代貨幣的文化內涵深度根植于中華文化體系,同時吸收多元文明元素,成為中華文化相容並蓄、新疆與內地文化一脈相承的有力證明。

  貨幣上的“吉祥”“安康”等漢字主題,與中原地區貨幣的文化寓意高度一致,如“高昌吉利”錢的“吉利”二字,源自中原傳統文化中的吉祥觀念,説明新疆地區的文化價值取向與內地同根同源。

  在個別的歷史時期,新疆古代貨幣雖吸收了中亞、西亞貨幣的部分工藝元素,但核心的形制規範、文字體系、價值觀念始終以中原文化為準則,比如喀喇汗王朝鑄造的錢幣,雖然鑄造工藝採用打壓法打制錢幣,但歷任汗王在錢幣銘文王名之後都冠以“桃花石”,意為“中國汗”,他們以中國的桃花石可汗自詡,認為自己所建立的王朝仍然是中國的一部分,從未脫離中華文化的框架,文化始終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從漢代的漢佉二體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龜茲五銖、從唐代的大歷元寶、建中通寶到宋代的桃花石錢幣,再到清代的新疆紅錢,貨幣的流通網絡覆蓋新疆各地,並與內地貨幣體系互聯互通,這种經濟文化的緊密聯繫,進一步印證了新疆自古以來就與內地血脈相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古代貨幣的歷史脈絡清晰表明:從形制到文字,從文化內涵到流通體系,新疆始終與中原王朝保持著高度的統一性,多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的框架下交融共生。這些歷經千年的貨幣實物,不僅是新疆豐富多彩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更鐫刻著深植新疆的中華文化根脈,無可辯駁地證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是新疆歷史發展的永恒主題。(吳文強 阿克蘇地區文博院)

標簽:新疆拾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