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新疆拾光|石頭城的“榮光”
2025-09-05 11:00:0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梁寧

  石頭城遺址位於中國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城北400米處的阿法爾斯亞夫山與塔什庫爾幹河西側高丘上,西望終年積雪的薩雷闊勒嶺。沿314國道向高原行進,從喀什市至塔縣縣城雖僅300公里,但隨著海拔從1200米逐漸攀升至4000米左右,大多數遊客會出現頭痛、強烈饑餓感及體感溫差等反應。經歷約6小時車程後,休整需求變得尤為迫切,海拔3100米的塔縣縣城因此成為理想落腳點——正如古代行旅者的選擇。石頭城遺址所處的寬闊河谷與水草豐美的“金草灘”,堪稱高原上不可多得的寶地,其歷史上所承載的榮光可想而知。

  根據2015年11月至2020年1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展的主動性考古發掘,現存的石頭城遺址面積約15萬平方米,分為外城和內城。外城可進一步劃分為北區和南區,內城則包含呈鼎足之勢的三個子城:北子城、東子城和西子城。其中,北子城位置最為重要,應為當時的宮城,清代曾在此築城。北子城本身具高、中、低三層複雜結構,各有城墻、馬面等建築。考古還揭示出遺址記憶體在相對獨立的宮殿區、居住區、寺廟區及商業驛站等功能分區。對照《漢書·西域傳》所載“蒲犁國”、《大唐西域記》中的“婆迷羅”、《往五天竺國傳》與《悟空入竺記》所記“播蜜”,以及《新唐書·地理志》提及的“蔥嶺守捉”,這些記載很可能均指向石頭城的歷史過往。

  2019年,在宮城南部的核心區出土一件打制石核及若干石片。從加工特徵看,該石核年代應早于庫孜滾遺址的石器(距今約8000年),屬舊石器時代晚期。石核原料與遺址廣泛分佈的正長岩明顯不同,附近亦無同類石料,應係古人特意從他處攜入以加工石器,表明這裡曾是一處石器製作與生活地點。石頭城所在的塔什庫爾幹河谷還分佈有吉日尕勒等石器遺址,不僅發現打制石器,還存在人工用火痕跡。這些遺存共同表明,人類踏足帕米爾高原的歷史可早至8000至10000年前,且分佈廣泛。

  石頭城遺址以北2公里處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香寶寶墓地”,以北約9公里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吉爾讚喀勒墓地”,東北約15公里處則為配合下坂地水庫建設發掘的“下坂地墓地”。這些墓地年代相當於夏商周時期。下坂地墓地出土陶器均為平底,香寶寶墓地則平底與圜底共存,而至吉爾讚喀勒墓地已全為圜底器。圜底器是新疆史前晚期天山南北廣泛分佈的陶器類型,代表一種共性文化。這些遺存反映出塔什庫爾幹河谷從史前經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與周邊區域逐步交融的發展歷程。

  在塔什庫爾幹縣博物館(帕米爾文化博覽園)中,藏有兩件出自石頭城遺址的國家一級文物:唐天王踏鬼石雕像與唐花葉紋羊形陶注。考古發掘中還出土一具四直腿箱式木棺。此類木棺出土地東起羅布泊、西至帕米爾高原,大致沿絲綢之路南線分佈,形成一條獨特的箱式木棺走廊,年代涵蓋漢唐時期,且自東向西年代依次遞減。從箱式結構及部分木棺外彩繪的四神等圖案來看,明顯受到中原文化影響,反映了中原文化向帕米爾高原的傳播。玄奘自印度返回中原途經塔縣時,曾聽聞傳説稱竭盤陀國由遠嫁和親的漢朝公主及其後裔所建。自東漢至盛唐,其自謂“漢日天種”,此事載于《大唐西域記·朅盤陁國》。與這一傳説相對應的公主堡古城遺址,位於瓦罕走廊中國端入口附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頭城遺址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與歷史條件,幾乎濃縮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多個重要階段,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生動見證。行走于遺址木棧道上,宛如踏上時空之旅,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與人文底蘊徐徐展現。(王曉華 喀什地區博物館文博館館員)

標簽:新疆拾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