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總書記的人民情懷)
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招待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以人民之心為心、以天下之利為利,為增進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
我們黨始終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始終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為現實。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及時有效回應群眾需求和關切,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準,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時時放心不下,對民生“小事”念茲在茲——
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前夕赴遼寧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來到四世同堂的郎素蘭家。問收入、説花銷,總書記關切地詢問:“你們現在的生活還有什麼困難?”
衣、食、住、行、教育、醫療、養老,都有獲得感。“社區對我們這些老年人特別關照。”郎素蘭望向社區工作者,嘖嘖稱讚。
欣慰之餘,習近平總書記講得深入淺出:“社區工作是千家萬戶的事。社區工作這個位置承上啟下,但得眼睛向下。‘上面千條線’也是為了人民,最終要落實到人民群眾身上,尤其要呵護好‘一老一小’。”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專程來到桐城古城內的六尺巷。一條長約百米、寬僅兩米的小巷子,見證了300多年前一段你謙我讓、以和為貴的佳話。
“謙讓,謙虛,和為貴,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已經融入到中國人的基因中,無論我們走到哪,都自覺傳承這種精神。”汲古言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生無小事,把民生的事情辦好了,社會矛盾就少了,社會就和諧了。”
到村民家裏,詢問村民日子是否過得好;到田間地頭,了解糧食産量是否有提高;到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關心老年人生活得怎麼樣……一次次基層考察,一句句暖心話語,飽含著習近平總書記對民生的深情牽掛,“對大家關心的就業增收、‘一老一小’、教育醫療等問題,我一直掛念。”
做好頂層設計,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社會保障對於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具有重要意義,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這是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提出的殷切期望和明確要求,也是切實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的深厚為民情懷。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研究改革和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總體方案、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意見等系列改革方案,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作出頂層設計。截至2025年6月底,我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0.71億人、2.45億人、3億人。近年來,我國基本醫保年度參保率穩定在95%,截至去年底,參保人數約13.27億人,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聚焦急難愁盼,守住兜牢民生底線——
從要求“強化就業優先政策,著力穩崗擴崗”,到明確“更加自覺地把高品質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使高品質發展的過程成為就業提質擴容的過程”,再到部署“要把就業擺在突出位置,紮實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就業,把解決人民群眾就業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高品質和更充分的就業。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為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不只是就業,針對就醫、托幼、養老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推出一系列民生改革舉措,守住兜牢民生底線,讓人民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康夢、強國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夢”。
新征程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必將形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