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天,一段不凡的時光,註定被歷史銘記。
從天津到北京,世界媒體的目光緊緊追隨習近平總書記的步伐——
8月30日到9月4日,密集參加數十場雙多邊活動,會晤30多位國際政要,先後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紀念活動。
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鄭重宣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必將勝利!”
環顧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處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十字路口,有人迷茫徬徨,有人選擇勇毅前行。中國緊緊把握歷史大勢和發展潮流,發出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強音,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注入寶貴穩定性、確定性,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以人類前途為懷、以人民福祉為念。舉世矚目的“中國主場”,讓世界看到一個矢志復興、砥礪奮進的負責任大國對和平發展的珍視與堅守,看到大黨大國領袖挺膺擔當、心繫天下的宏闊視野和博大胸襟。
(一)“我們絕不走殖民掠奪的老路,也絕不走國強必霸的歪路,而是走和平發展的人間正道”
202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新華社記者 孟濤 攝
盛裝的天安門廣場,定格一個個莊嚴時刻。鐵甲洪流呼嘯,勝利吶喊響徹雲霄。習近平總書記向人們揮手致意。
“歷史警示我們,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處、守望相助,才能維護共同安全,消弭戰爭根源,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習近平總書記目光深邃,言語堅定。
鑲嵌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漢白玉浮雕,無聲訴説著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不屈抗爭。回望歷史,反對恃強淩弱、捍衛和平發展的理念深深融入民族精神的血脈。
202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一路走來,捍衛和平,維護正義,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定不移。
“中國人民怕的就是動蕩,求的就是穩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道出這個歷經苦難的國家最真摯的追求。
從五千多年的厚重歷史中走來,中國人民對和平、和睦、和諧有著一以貫之的追求。
“中國《孫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書,但其第一句話就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義是慎戰、不戰。”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主旨演講時説。
2013年9月,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一幅古絲綢之路地圖引起習近平總書記的興趣。他看到地圖右側的中國西安標識,説中國陜西就是他的故鄉,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
“古絲綢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
習近平總書記説:“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伴隨中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各國密切關注著這個“人群中的大塊頭”。有人擔心中國“會不會堵了自己的路”“會不會佔了自己的地盤”。“中國的發展,是什麼樣的發展?”成為中國必須回答的問題。
2014年春天,法國巴黎,在中法建交50週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及拿破侖的“睡獅論”:“拿破侖説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演講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絕不走‘國強必霸’的道路,但我們也再不能重復堅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歷史悲劇。”
中國為何能夠作出這樣的抉擇、給出這樣的答案?習近平總書記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什麼是當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
從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勘界劃界“安定四鄰”,從提出“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到攜手世界互利共贏,中國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更堅定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宣示:“我們絕不走殖民掠奪的老路,也絕不走國強必霸的歪路,而是走和平發展的人間正道。”
深刻總結中華民族歷史經驗和大國興衰規律,中國將和平發展從歷史自覺上升為不可動搖的國家意志。
2018年3月,人民大會堂內掌聲如潮,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高票通過憲法修正案,“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正式載入國家根本大法,鐫刻進共和國的法治基石。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不是外交辭令,而是歷史的必然、戰略的抉擇。
(二)“中國力量每增長一分,世界和平希望就增多一分”
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同各國政要面對面交流。
會見新朋老友,習近平總書記談的最多的就是“和平發展”。
一次次握手,一場場晤談,在緊鑼密鼓的外交日程裏,媒體鏡頭見證新時代中國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篤行和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出訪55次,往訪72國,足跡遍佈五大洲,接待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外國元首超過230人次。
“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和平重若千金,但不會憑空降臨,“是需要爭取的”,也是“需要維護的”。
202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這是維和部隊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王建華 攝
2015年9月,聯合國維和峰會上,面對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領導人或代表,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講述:“中國維和女警察和志虹在海地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時不幸殉職,留下年僅4歲的幼子和年逾花甲的父母。她曾經寫道:‘大千世界,我也許只是一根羽毛,但我也要以羽毛的方式承載和平的心願。’”
“這是她生前的願望,也是中國對和平的承諾。”話音落下,會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35年來,中國先後派出維和人員5萬餘人次,參加25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成為聯合國維和行動的關鍵力量。
聯合國日內瓦總部萬國宮內珍藏著一件景泰藍瓶,上有孔雀、和平鴿、牡丹花、玉蘭等中華文化中象徵安寧祥和的紋樣。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1月向聯合國贈送的國禮。
“中國永遠是聯合國可以信賴的夥伴。”在上合組織天津峰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時説。古特雷斯回應,中國為維護國際法、確保國際法治作出重要貢獻,成為捍衛多邊主義的基石。
面對當今世界霸淩霸道橫行、陣營對抗加劇的態勢,中國始終旗幟鮮明地捍衛多邊主義,堅持“多邊主義的要義是國際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著辦,世界前途命運由各國共同掌握”。
在烏克蘭危機、巴以衝突等國際熱點問題上,中國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積極勸和促談,提出一系列推動政治解決的中國主張。同30多個國家創新性成立國際調解院,為柬泰和平解決邊境爭端發揮建設性作用……
巴西總統盧拉認為,中國領導人“倡導和平而非戰爭、合作而非對抗、創造而非破壞,為世界作出了榜樣”。
這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共同感受:在和平和安全問題上,中國是世界上紀錄最好的大國。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從未主動挑起過一場戰爭,從未侵佔別國一寸土地。
習近平總書記説:“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讓中國吞下損害自身利益的苦果。”
202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之際,中國舉行盛大紀念活動,彰顯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和維護世界和平安寧的強大能力,也向世界發出強烈信號:任何人都無權剝奪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夢想的前進步伐。
中國力量每增長一分,世界和平希望就增多一分;各國共同致力於和平發展,人類的未來就會更加光明美好。
(三)“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
海河之濱,天高海闊。上海合作組織迎來又一個歷史性時刻。
圍坐在巨大圓桌前,習近平總書記和上合組織成員國領導人簽署併發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天津宣言》,批准《上合組織未來10年(2026-2035年)發展戰略》,通過一系列成果文件。
“把合作盤子做大,把各國稟賦用好,把促進本地區和平穩定和發展繁榮的責任共同扛在肩上”,習近平總書記對這一世界最大區域組織的未來發展表達了期望。
“和平發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們能不能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在中國與世界各國良性互動、互利共贏中開拓前進。”2013年1月28日,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不久,習近平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點明走好和平發展道路的關鍵。
當前,中國同世界建立起更緊密的經貿聯繫,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同3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3個自貿協定,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規模居世界前列。
天津港集裝箱碼頭一景(2025年8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上世紀60年代末,青年習近平到陜北農村當農民,切身體會到百姓的稼穡之難和衣食之苦。他把鄉親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印在心裏。擔任國家領導人之後,他在國際場合多次講起陜北歲月和那裏的人民,講述發展的重要意義。“只有不斷發展,才能實現人民對生活安康、社會安寧的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深知,“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就是對世界和平穩定的重大貢獻。
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中國不斷邁向高品質發展,成為全球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經濟總量實現歷史性躍升,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多年保持在30%左右,製造業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
“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在習近平總書記眼裏,“各國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
2013年,面對全球經濟緩慢復蘇,各國迫切渴望增長新空間、發展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
“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
自此十多年來,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習近平總書記將共建“一帶一路”打造成極具包容性的全球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平臺,遍佈全球的合作項目落地生根,“中國機遇”和“世界機遇”相互轉換、廣泛聯動,億萬人民從中受益。
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説,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經濟融合、基礎設施發展和國際關係拓展提供了“廣闊機遇”,“不僅符合中國的利益,更惠及國際社會”。
2016年,二十國集團峰會在中國杭州舉行。習近平總書記推動這次峰會第一次把發展問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就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行動計劃,第一次集體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
2024年11月,在二十國集團裏約熱內盧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同世界分享中國“弱鳥先飛”的減貧故事,倡導“建設一個共同發展的公正世界”。對於減貧事業,他説,“中國可以成功,其他發展中國家同樣可以成功”。這句話後來被全球媒體反復報道,引發廣泛共鳴。
2025年5月9日,在哈薩克斯坦東哈薩克斯坦州首府厄斯克門的魯班工坊,學員練習汽車檢修技能。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面向所有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給予100%稅目産品零關稅待遇;面向非洲大陸,提出中國同非洲攜手推進現代化的十大夥伴行動;面向上合組織成員國,計劃實施100個“小而美”民生項目、建設10所“魯班工坊”……中國用實打實的舉措造福各國人民,創造新的機遇。
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説,習近平總書記具有戰略思維,目光長遠。“在當今完全不可預測的形勢下,他勇於擔當領導責任,不僅為中國,也為整個世界指明瞭清晰而具體的發展道路。”
(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
9月1日,天津梅江會展中心,習近平總書記和上合組織成員國領導人並排而立,留下一張集體合影。紅毯邊,由與會各國國旗、上合組織會旗和聯合國旗幟組成的旗陣恢弘壯觀。
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同來自五大洲的外國友人並肩站立在天安門城樓上。26架直升機組成巨大的“80”字樣飛過,眾人仰首凝望。
從天津到北京,兩個場景意味深長。
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這是空中護旗梯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80年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生死與共,書寫了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進步戰勝反動的壯麗篇章。
80年後,加速演進的百年變局中,中國團結一切進步力量,促進共同發展、合作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篤行不輟。
習近平總書記曾有一個生動比喻:世界各國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要穿越驚濤駭浪、駛向光明未來,必須同舟共濟。
在上合組織天津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議,同各國一道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攜手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三大全球倡議之後中方向世界貢獻的又一中國方案。
中非攜手推進“六個現代化”,中拉啟動團結、發展、文明、和平、民心“五大工程”,中阿推進務實合作“八大共同行動”與“五大合作格局”……命運與共的大道越走越寬。
從中國倡議擴大為國際共識,從美好願景轉化為豐富實踐,從理念主張發展為科學體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了從雙邊到多邊、從區域到全球、從發展到安全、從合作到治理的歷史跨越。
這是2025年8月30日在天津拍攝的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主會場外景。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連續8年寫入聯大決議、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宣言,8次寫入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宣言,其核心要義被納入聯合國《未來契約》,成為當今世界具有重大標識意義的國際公共産品。
構建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的共同夢想,現代化是夢想連接現實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球南方”國家共同邁向現代化是世界歷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人類文明進程中史無前例的壯舉。他説,“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期待與其他國家成為現代化道路上的同行者。
2024年11月14日,在秘魯首都利馬以北的錢凱港,岸邊智慧化設備吊裝集裝箱。當天,中秘共建“一帶一路”重點項目錢凱港開港。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 攝
2024年11月,秘魯首都利馬,習近平總書記和秘魯總統博魯阿爾特共同見證共建“一帶一路”重點項目錢凱港開港。這一深水良港的建成,不僅促進區域互聯互通,也將帶動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整體發展和一體化建設。博魯阿爾特説:“中國教會我們如何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我們從中學習到,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人們由衷感佩的,是“現代化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國都不能掉隊”的開放胸襟,是“努力讓現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的大國擔當。
在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看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性倡議都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願景為支撐,“這讓我想起《論語》中的名言:四海之內皆兄弟”。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新時代中國正攜手各國共同繪就美美與共的人類文明新圖景。
9月3日,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招待會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時強弱在於力,韆鞦勝負在於理。正義、光明、進步必將戰勝邪惡、黑暗、反動。”
現場掌聲雷動,代表的是對中國勇擔大義、篤行大道的強烈共鳴。
“中國人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一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引領新時代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將同世界一切進步力量並肩同行,開闢人類更加光輝的未來。
文字記者:韓梁、趙嫣、喬繼紅、朱瑞卿
海報設計:殷哲倫
統籌:張遠、葉書宏、魯金博、孟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