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體被“完美身材”圖像刷屏的時代,不少青少年陷入了對體重和外形的焦慮。“瘦”仿佛被塑造成美的唯一標準,但處於兒童青少年時期的你,真的需要為“胖”擔憂嗎?
兒童青少年時期是人生長髮育的關鍵階段。身高快速躥升、肌肉逐步發育、脂肪分佈悄然改變,這些都是身體自然成長的必經過程。況且每個人的遺傳背景、代謝存在天然差異,天生的體形與身體曲線本就各不相同。
若此時盲目跟風,強行用“白幼瘦”等固化標準要求自己,刻意追求所謂的“理想體重”,反而可能打亂身體正常的生長節奏,影響體格生長、骨骼發育、內分泌平衡等關鍵生理過程,最終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什麼是真正的健康體重
體重是判斷兒童青少年生長狀況和營養水準的重要指標之一。想知道自己的體重是否正常,既要知道自己的體重,又需要了解自己的身高,通過體重(單位為千克)除以身高(單位為米)的平方來計算BMI。
7~18歲兒童青少年以性別年齡別BMI作為篩查超重肥胖標準,家長可以借助對照表來幫孩子初步判斷是否超重或肥胖。
圖表來源:《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年版)》
值得注意的是,體重只是一個數字,絕非評判健康的絕對標準。健康體重管理,更體現在飽滿的精神風貌、積極昂揚的狀態,以及由內而外散發的健康活力上。因此,判斷自身健康狀況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一旦發現身體有異常狀況,一定要及時諮詢醫生,獲取專業意見。
盲目減重,藏著這些健康風險
不當的減肥行為,可能給兒童青少年的身體埋下諸多隱患。
1.營養不良,影響大腦發育和骨骼健康。
兒童青少年時期是大腦、骨骼生長髮育的關鍵時期。若為了追求“瘦”而刻意節食、忽略營養攝入,不僅可能影響大腦功能(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還會導致骨骼發育不良,甚至增加成年後骨質疏鬆的風險。
2.女性可能出現月經紊亂,甚至停經。
青春期女性的身體需要儲備一定量的脂肪,才能維持月經週期的規律。過度節食會導致體內脂肪量不足,進而引發月經初潮推遲、月經週期紊亂,嚴重時還可能出現停經,影響未來的生殖健康。
3.免疫力下降,容易反復生病。
不合理的節食減肥或許能讓體重在短期內快速下降,但同時也會導致身體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流失,直接削弱免疫系統功能。對兒童青少年而言,極端減肥方法引發的營養失衡、身體機能紊亂,早已不是個例。
4.誘發進食障礙,如厭食症或暴食症。
過度壓抑食欲可能讓人産生厭食情緒,進而陷入“節食—饑餓—焦慮—暴食—自責”的惡性循環,甚至發展成厭食症、暴食症等心理與生理雙重受損的疾病,不僅影響代謝功能,還可能引發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拒絕“白幼瘦”,培養健康的身體觀念
在“白幼瘦”畸形審美被過度追捧的當下,不少兒童青少年困在對體重與外形的糾結中。其實,真正的身體美並非迎合單一標準,而是建立在接納、理性與健康之上。
以下四個方向,助你培養健康的身體觀念。
1.看見身體的“功能性價值”,而非只盯外表。
你的身體能帶你奔跑、跳躍,能讓你盡情跳舞、放聲大笑,能支撐你完成每一次學習與探索——這些“能力”,遠比體重數字、外形曲線更有價值。
2.理性看待媒體信息,不被“完美濾鏡”綁架。
社交媒體上的“完美身材”大多經過修圖、濾鏡修飾,甚至是刻意擺拍的“理想狀態”,並非真實生活的常態。作為兒童青少年,要學會用批判性眼光看待這些內容,追求“健康美”而非“纖瘦美”,才能避免被單一審美綁架。
3.把焦點放在“健康狀態”,而非糾結體重數字。
與其執著于“減重多少斤”,不如關注如何通過合理飲食、規律運動讓自己更有活力:比如每天吃夠蔬菜與水果,保證蛋白質攝入;每週抽時間打球、跑步、游泳,讓身體動起來——這些習慣帶來的健康狀態,遠比單純的“瘦”更持久。
4.接納美的多元性,相信“獨特即珍貴”。
不同文化、不同時代對“美”的定義從未統一:有的美在於活力,有的美在於自信,有的美在於獨特的氣質。美從來不是千篇一律的“瘦”,而是多元且包容的。
親愛的青少年:
你無需將自己塞進單一的“美”的模具裏。你的價值,從不是由體重數字或體形決定的——獨一無二的外貌、不斷提升的能力、豐富充盈的品質,都是你珍貴的標簽。
兒童青少年時期是身體與心靈成長的黃金期,請多給自己一些寬容:不必因偶爾的體重波動焦慮,不必為不符合“大眾審美”自卑;更要多給自己一些“營養”: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適度的運動,以及接納自我的勇氣。
記住,真正的健康美,是讓身體自在生長,讓心靈自信發光——你的存在本身,就足夠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