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下午的卡塔爾首都多哈,本應是一座平靜的海灣都市。高樓林立、車流穿梭,金融區和教育城內依然是忙碌的節奏。然而,市區北部距離使館區不遠處一陣突如其來的爆炸聲,伴隨滾滾黑煙,打破了這份繁華的表像。
△多哈北部的襲擊現場濃煙四起。
消息很快傳出:以色列對身在多哈的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政治與談判高層發動了一次“精準打擊”。卡塔爾外交部第一時間發表聲明,措辭罕見強硬,稱這是“對卡塔爾主權的公然侵犯、對國際法的嚴重違反”。而哈馬斯方面則宣稱,包括其政治局領導人哈利勒·哈亞在內的高層仍倖存,但哈亞的家人及身邊人員在襲擊中喪生。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定點清除。與此前對加沙地帶、以色列與黎巴嫩邊境地區、敘利亞境內乃至伊朗的軍事打擊不同,以色列的導彈這一次落在了海灣的腹地。以色列陸軍電臺披露,此次空襲行動由約15架戰鬥機聯合執行,在數秒內發射約10枚精確導彈,且僅針對一個明確目標。對於中東格局而言,衝突的地理邊界在這一刻被徹底改寫。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與國防部長等現場觀摩襲擊行動。
以色列欲在談判中佔據主動 意在試探國際社會“底線”
以色列在這場罕見的遠距離打擊背後,既有現實的軍事需求,也有戰略的政治考量。
首先,以色列的精準打擊,意在削弱哈馬斯的政治外聯。哈馬斯的政治局長期設在多哈,這裡不僅是其籌資與外聯的中樞,也是與外界溝通談判的重要場所,加沙停火的多輪談判也曾在多哈舉行。以色列清楚,單純在加沙戰場上清剿,難以摧毀哈馬斯的全局網絡。打擊多哈,意在斬斷其政治觸角,讓哈馬斯在停火與被扣押人員交換的談判中喪失與外界溝通的渠道和談判的籌碼。
△多哈襲擊現場的建築物嚴重受損。
其次,以色列政府借助行動回應國內安全訴求。自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對以色列實施大規模襲擊以來,以社會一直籠罩在安全焦慮中。政府多次承諾將對哈馬斯進行全面報復。以色列公共廣播公司報道顯示,儘管以色列安全部門領導人對發動襲擊的時機表示反對,但總理內塔尼亞胡仍然決定實施行動,希望通過此次打擊向國內民眾證明:即便遠在海灣國家,哈馬斯等“敵人”也無法保證自身安全。這是一份“報復清單”的兌現,也是對內塔尼亞胡面臨的國內政治壓力的緩解。
再次,借助軍事壓力邊緣化卡塔爾的調停角色。過去一年多,卡塔爾在加沙停火和被扣押人員釋放談判中起到主要通道的作用,而以色列內部長期質疑多哈偏袒哈馬斯,認為卡塔爾既是“調停者”,也是“庇護所”。此次行動既是對哈馬斯的打擊,也是對卡塔爾外交地位的挑戰。以方希望通過削弱多哈的斡旋空間,迫使談判重心轉向埃及或土耳其。
除此之外,此次行動也是以色列在向美國及其盟友示強。跨境軍事行動的複雜程度極高,需要情報、後勤、軍力的全方位配合。以色列選擇在多哈動手,一方面是在向美國證明其行動獨立性;另一方面,也是對美國的海灣地區盟友的信號:即便在核心城市,以色列依舊能夠精確出手。
△內塔尼亞胡在襲擊事件發生後向外界表示,“恐怖分子”在任何地方都不再享有豁免權。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次行動也是對國際社會特別是海灣阿拉伯國家“底線”的一次試探。截止到發稿時為止,無論是已經與以色列建交的阿聯酋和巴林,還是長期有消息顯示與以色列保持接觸的沙特等,均發表聲明譴責以方侵犯卡塔爾主權,但從能源合作與地區安全需要等層面出發,這些國家在表態與行動之間仍然保持著微妙的平衡。
△阿聯酋和巴林兩國在特朗普的第一個總統任期中與以色列簽署建交協議。
卡塔爾國內安全戒備提升 加沙停火談判或陷入停滯
襲擊發生後,多哈的安全氣氛驟然收緊,政府迅速派遣特種部隊與防爆小組封鎖現場,內政部呼籲公眾僅依賴官方信息。哈馬德國際機場維持正常運營,卡塔爾航空強調“航班未受影響”,但部分航空公司悄然調整避開伊拉克、伊朗和以色列等敏感空域,有旅客表示機場內的安檢與盤查力度也顯著提升。
當地社交媒體用戶則記錄了另一重圖景:市區街頭巡邏車燈閃爍,外交區和購物中心外多了臨時攔查,社區上空也出現無人機巡邏。特別是襲擊地點的周邊區域,有不少正常路過的民眾也接受了軍警的層層盤問,更有部分民眾被帶回警局接受進一步調查。
面對壓力,卡塔爾政府在官方聲明中明確表達:“儘管遭受襲擊,我們的調停角色不會被削弱,調解加沙危機仍是我們的核心責任”。
△卡塔爾方面表示將繼續斡旋加沙危機,圖為卡塔爾首相。
美國與海灣國家關係再度承壓 中東既有秩序遭遇衝擊
襲擊事件的深遠影響在於,這絕不僅僅是又一次“定點清除”,而是對整個中東既有秩序的一次衝擊。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襲擊發生後表示,美方與以色列在此次行動前存在溝通。儘管他強調美方在第一時間已將信息傳遞給卡塔爾,但卡塔爾首相表示卡方是在襲擊發生10分鐘後才接到美方的電話,再次引發卡塔爾國內、海灣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對美以關係及美國中東政策的質疑甚至聲討,如果近期有更多細節顯示美國事先知情甚至默許以色列的襲擊行為,中東國家原本對美國已所剩不多的信任勢必將更加凋零。儘管由於美軍基地的存在,美國和海灣國家的關係大概率仍將在“危機管理”下維持,但裂痕不斷加大已是難以逆轉的趨勢。
更值得關注的是,以往以色列的跨境打擊多發生在黎巴嫩、敘利亞、也門和伊朗,這些國家與其長期對立。而今,打擊落在了海灣國家,這裡既是美國的盟友,也是全球能源與金融的重要節點。對於中東而言,這一事件或許標誌著一個新階段的開始:在“多極競爭”與“安全真空”之間搖擺的地區,將越來越難以維持原有的相對穩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