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歐洲頭條丨法國政局動蕩升級 高債務壓力引爆治理危機
2025-09-11 22:10:47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編輯:胡君顏

  當地時間9月9日晚,法國總統府發佈公告説,法國總統馬克龍任命塞巴斯蒂安·勒科爾尼為新總理,接替因未能通過國民議會信任投票而辭職的前總理貝魯。

  當天下午,馬克龍已接受貝魯提交的辭呈。這是馬克龍自2017年就任總統以來下臺的第六位總理,也是一年多來第三位辭職的總理。法國政壇再度陷入劇烈震蕩,引發歐洲乃至國際社會對其政治穩定性和經濟前景的廣泛憂慮。

政府再次更迭 總理貝魯辭職

  貝魯8日下午在國民議會發表關於法國公共債務情況的政策演説,並就此向國民議會尋求信任投票,最終獲194票支持、364票反對,未能通過信任投票。按照相關法律,貝魯必須辭職,執政不到九個月的政府宣告結束。頻繁的政府更迭給法國政壇帶來了極大的不穩定性。

  這場風波源於貝魯政府7月提出的2026年預算草案。草案計劃在2026年凍結養老金和社會福利的年度漲幅、取消兩個公共假日,以及撤銷部分公共機構或減少人員編制等,從而防範公共債務風險加劇。這些方案引發較大爭議。貝魯表示,這些措施旨在防止法國陷入債務危機。但計劃一經提出,就遭到法國反對黨派的激烈批評。

  貝魯8月下旬宣佈,為擺脫政府面臨的困境,他要求國民議會9月8日對其領導的政府進行信任投票,目的是爭取在國民議會獲得“最低限度的共識”,為推動預算草案通過做最後努力,但很顯然最後的努力也以失敗告終。

削減支出 平衡預算

政治平衡木並不好走

  貝魯為何堅持要緊縮開支?分析認為,在高福利體系難以維繫的困境下,貝魯也是迫不得已。在公共財政吃緊的背景下,政府如何維持預算平衡與保證公共預算所支撐的民生支出,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歐洲頭條丨法國政局動蕩升級 高債務壓力引爆治理危機

  據估計,法國第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率預計為0.3%,但是法國政府近年的財政赤字卻不斷走高,遠超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的規定。該公約規定,歐盟成員國年度財政赤字不得超過其國內生産總值的3%。法國公共債務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已攀升至114%左右。按照貝魯本人的説法,到2026年時,政府預算的最大開支項目將不是教育,而是支付公共債務的利息。有分析擔心法國會像十年前的希臘那樣陷入債務危機。

  為應對這一局面,貝魯政府在今年7月推出了一項預算草案,目標是在2026年將政府的預算赤字降低到4.6%,以便打破公共債務不斷攀升的惡性循環。但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政府必須節省公共開支將近440億歐元。這就意味著依靠公共開支支撐的行業,如教育、醫療等都必須節衣縮食。與此同時,在當前新的地緣政治背景下,歐洲各國也面對著不得不保證和提高軍費開支的局面。

  法國前財政部長蒂埃裏·佈雷東在接受法國電視臺聯合採訪時表示,貝魯政府倒臺對法國來説是“一場悲劇”。“貝魯下臺是我不希望看到的,法國將沒有明年的預算。我們目前是歐元區所有國家中財政狀況最糟糕的,財政赤字超過6%,今年債務將再增加1700億歐元。債務滾雪球式擴大,將危及法國的國際地位。”面對這種深層次的經濟問題,無論哪個政府上臺,騰挪的空間都非常有限,這也是前總理貝魯明知不可為而執意為之的直接原因。

冰山一角

法國政壇動蕩或許才剛剛開始

  接受貝魯辭呈後,法國總統馬克龍任命勒科爾尼為新總理。然而,法國政局的動蕩還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刻。由於執政黨聯盟在國民議會不佔優勢,所以無論任命誰為總理,都時刻面臨著遭到反對黨派彈劾的風險。

  如果財政預算是這次政治風波的導火索,那麼悄悄變化的民意就是法國目前陷入政治困境背後的原因。

  如今法國民意的鐘擺繼續向右翼偏轉。8月,法國一家調查機構就“如果立刻解散國民議會並舉行新的立法選舉,將投票給哪一黨派”展開民調。結果顯示,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及其盟友以33%的投票意向遙遙領先;其次是左翼聯盟,為26%;而總統陣營僅能獲得15%至16%的選票。

  由於民眾對現總統和執政黨聯盟的不信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也導致無論如今由誰出任總理和組織政府,都面臨著民眾的挑戰和懷疑。

  《世界報》評論稱,法國已陷入“結構性政治癱瘓”,政府缺乏有效執政的民意基礎和制度支持。《費加羅報》則警告,國家正面臨“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嚴峻的制度性危機”。不少法國政治學者指出,持續的政治內耗不僅阻礙國內改革進程,也削弱了法國在歐盟內部的影響力和領導力。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也表示,法國作為歐盟核心大國,其政治不穩定必然向外輻射,影響歐洲整體戰略自主性與經濟政策的協調。

“歐洲病人”康復之路漫長

  作為歐元區的基石之一,法國長期與德國共同成為歐洲經濟增長的引擎。20多年前,英國商業雜誌《經濟學人》曾戲稱當時陷入萎靡經濟狀態的德國為“歐洲病人”。

  而在20多年後的今天,同樣的病患依然纏繞著這兩個國家。今年第二季度德國國內生産總值環比下降0.3%。法國同樣也罹患了常見的“歐洲病症”,包括高福利、高稅收、低增長,以及未來缺乏強勁的經濟引擎。

歐洲頭條丨法國政局動蕩升級 高債務壓力引爆治理危機

  一方面,高福利拖累社會,積重難返。法國政府報告顯示,2022年,法國的社會福利支出為8489億歐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32.2%。與此同時,法國稅負水準仍然是全球發達國家中最高的。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法國稅收和社保繳款佔GDP的比例高達48.0%,居歐盟榜首。此次貝魯政府倒臺的其中一個直接原因是,計劃取消兩個公共假日,以增加生産活動,這遭到了民眾的強烈反對。高福利和高稅收讓法國經濟背上沉重負擔,也是備受指責的“歐洲病症”之一。

  另一方面,傳統經濟轉型緩慢,新經濟發展動能不足。隨著世界經濟已從重工業向數字化經濟轉型,AI、半導體等領域帶來的收入已遠超傳統製造業。面對這一轉型,歐洲主要國家似乎陷入了“能力陷阱”。雖然其竭力擺脫對傳統工業的依賴,向數字産業轉型,但是嚴格的監管、風險資本的缺乏、過高的稅負讓科技初創企業更多地選擇他國,而不是這片“舊大陸”。與此同時,歐洲擅長的傳統行業,如汽車、奢侈品、葡萄酒等,在關稅戰的背景下面臨重重困難。

  當地時間10日,就在新任總理勒科爾尼宣誓就職的同一天,巴黎、馬賽等多座城市發生大規模示威。數以萬計的示威者走上街頭,抗議削減財政支出。媒體和分析人士認為,這場騷亂的背後,是貝魯政府因信任投票失敗倒臺的政治余震,更是法國乃至整個歐洲政治和治理困境的縮影。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