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作為我國唯一的熱帶海島省份,年平均氣溫25℃,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造就了海南大米“鮮、香、凈”的獨特品質,更有一年四季新米不斷上市的時節優勢。連續六年舉辦的“海南好米”評選活動,加上科研技術的強力加持,讓海南在“好米”之路上走出了獨具特色的發展軌跡。
海南得天獨厚的區位和氣候優勢,猶如一塊巨大的磁石,每年吸引著國內上百家科研單位前來進行南繁加代育種工作。國內眾多優質稻種都經過海南南繁的洗禮,然而,在國內大米市場,就連海南百姓的餐桌上,都難得一見海南大米的身影。
為打破這一局面,2019年起,海南積極發揮南繁優勢,全力培育優質水稻品種,邁出了打造優質大米品牌的關鍵步伐。六年來,“海南好米”評選活動已成功舉辦六屆,共評選出28個金獎品種。其中,13個品種已通過審定或引種備案,在海南大地得到了廣泛推廣種植。
“今年我們重點種植的品種包括美兩優秋香、泰優1002以及金農優1826,這些都是‘海南好米'的金獎品種。”海南農樂南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仕明如數家珍地介紹道。
據了解,為讓“海南好米”早日香飄百姓餐桌,2021年起,海南省農業農村廳、省種子總站加強了“海南好米”金獎品種的示範布點與小規模推廣。從海口市紅旗鎮五田家公司基地、三亞市崖州區高地村,到臨高縣波蓮鎮古柳村、樂東黃流鎮抱孔洋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東方東河鎮水稻優良基地,處處可見“海南好米”金獎品種集中示範種植的豐收景象。
今年66歲的鄧景中是一位與土地相伴四十多年的老稻農。自2019年1月“五田家”瓊山福稻核心種植基地在伯候村落地種植開始,鄧景中每天都會準時來到水稻種植基地,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悉心查看水稻的生長情況。
此外,“五田家”創新推出了“五個統一、三種模式”,即“訂單、託管、流轉”三種合作模式,以及“統一選品、統一購種、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統一收購”的五個統一合作發展模式。這一創新舉措讓農戶願意種地、樂於種地,種地有保障,真正實現了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的良性循環。
“我們協會希望鼓勵所有的稻農熱愛種地,用心把地種好。”海南省水稻協會會長林星的話語中飽含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近年來,海南通過“良種+良法+良田+良機+良制”的系統化舉措,全力打造優質稻綠色生産基地,推動全産業鏈協調發展。同時,積極推動各市縣推廣種植“海南好米”金獎品種。經過6年的精心評選和示範推廣,“海南好米”品牌已初具知名度。
其中,作為“海南好米”金獎品種示範種植區之一的海口市紅旗鎮五田家公司基地,其推廣種植的福稻就是一個成功的典範。如今的“瓊山福稻”不僅為“海南好米”品牌效益添磚加瓦,更實實在在地鼓起了農戶的“錢袋子”。據統計,“五田家”目前已經種植水稻55000畝。
“聽説有公司來這裡承包農業基地,我們全村人都同意,因為這是來帶我們發展的,我們當然支持。”海口市瓊山區紅旗鎮墨橋村委會伯候村村民鄧積華高興地説。
海口市瓊山區紅旗鎮墨橋村黨支部書記黎積書更是欣喜地表示:“現在我們的零散田塊變成了連片良田,撂荒地變成了豐收田,變成了我們的糧倉。讓我特別高興的是,農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為提升“海南好米”品牌影響力,海南專門起草了《“海南好米”品牌發展規劃》,圍繞優質稻産業鏈,進一步完善"海南好米"品牌化産業標準體系,加快“海南好米”公用品牌建設進程,從育、繁、推、加、銷一體化能力著手,完善“海南好米”全産業鏈體系。目前,“海南好米”品牌建設已初見成效。
其實,無論是發展規劃、示範種植基地,還是評選活動,都是為了向更多人展示:海南不僅有好山好水,更有優質稻穀。同時,這也是推動海南稻米産業實現“品種-品質-品味-品牌”梯次轉變的重要舉措,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讓這份“唇齒留香”的“海南好米”走向全國老百姓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