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考古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一批自然科學家聯合考古學家創立全國實驗室考古,使用自然科學手段,研究文物遺存。當前,我國考古工作已躍升為多學科融合創新高地。
目前,古DNA、分子生物學、同位素分析等科技手段被應用於古代人群遷徙等複雜考古課題,揭示文明演進密碼。國家文化遺産科技創新中心批復立項,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開工建設,浙江、新疆等9家國家重點地區考古標本庫房陸續建成,我國考古設施科技化水準不斷提高。
三星堆考古發掘,以多學科發展方式,將祭祀坑作為典型的實驗室場所進行研究。山西考古研究院,提出考古方艙概念,將實驗室搬進考古發掘現場。多學科協同考古深度佈局,科技手段輔助考古工作,讓我國考古工作取得創新進展。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 胡耀武:驢是一種典型的馱東西的動物,在唐代一個女性貴族的墓葬裏出土了多匹的驢。通過對它進行動物考古、測量、研究,發現這個驢並非用來騎乘。結合她丈夫的考古學背景和她的身世,推測是女子作為當時唐代高規格的婦人去打球的最典型實證。科技和多學科合作帶來對中國文明發展過程中一些中國故事新的認識。
文化遺産在保護中利用 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目前,我國的150處大遺址、6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40余座遺址博物館共同構成立體、可感的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四川省注重文化遺産在保護中利用,文物保護成果惠及了更多群眾。
四川省目前建成三星堆、金沙、邛窯、寶墩四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羅家壩遺址博物館等場館開放運營,江口沉銀、蜀道等博物館加速建設。“東坡行旅”“蜀道金牛”“古蜀文明”串聯起文物主題遊徑,將“保護單個遺産”升級為“活化文化線路”。目前以三星堆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為引領,四川省推動文化遺産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成都市全國首創“先考古、後出讓”的考古前置模式,有效保護地下文物。出臺國內首個文化遺産保護“容積率”獎勵政策,規定“在滿足安全、城市設計容量、風貌管控要求下,規劃確定保留的文保單位、文物建築、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和工業遺産建築不計入容積率、不計入建設密度”,規避城市建設項目範圍內因發現歷史文化遺存而影響其建設指標的情況,對行業提供借鑒意義。
四川省文物局局長 唐飛:在創新利用與陳展方式上,我們打造“透明化”的考古場景,通過“發掘、修復和展示”一體化模式,讓公眾從“隔著玻璃看”變為“沉浸式的參與體驗”,運用數字孿生、VR、直播等技術,推出了三星堆考古慢直播、金沙數字漫遊等“雲上考古”的産品,將三星堆、金沙文物及數字展推向了全球1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文物為紐帶講好中國故事。